整個世界可以在20年內發(fā)生變化,而且。它確實如此。美國向何處去?只需看1988—2008這20年間。很多美國人在冷戰(zhàn)結束之時歡呼,我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首次放松了對核威脅的恐懼。一些學者甚至將蘇聯解體視為歷史本身的終結,和平似乎唾手可得。但是。美國國內和國外幾乎立時發(fā)生了變化,動蕩而不是平靜,成為世紀之交的標志:反毒品戰(zhàn)爭、種族騷亂、價值論爭、深刻的經濟轉型。以及不斷增加的對美國本土的恐怖主義威脅。這一威脅悲劇性地發(fā)生于2001年。海外也有風暴:美國軍隊開進巴拿馬、索馬里、科威特、阿富汗和伊拉克,一些人諸如亞瑟·阿拉法特、薩達姆·侯塞因和奧薩馬·本·拉登等開始在美國耳熟能詳。在《美國的希望與恐懼》中,威廉·J.本內特揭示了美國最近而短暫的歷史:引起爭議的1988年大選、柏林墻的倒塌、克林頓總統執(zhí)政生涯和90年代美國科技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反恐戰(zhàn)爭和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的當選。通過觀察政治與通俗文化、經濟與科技、戰(zhàn)爭與宗教等,《美國的希望與恐懼》以其把握所有這些因素的敏銳的眼光和始終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將各種因素、人物和改變美國歷史關鍵時刻的所有成績和失敗的事例整合起來。美國向何處去?最近的歷史僅提供了路標。本內特使之變得清晰: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關口:“今天,希望和恐懼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們能否增進前者而減少后者……將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應對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zhà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