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愛德華。吉本的煌煌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兩千年的歷史著作寶庫便是不完整的。大陸史界一直勤勤懇懇地引介西方史學名著,然而時至今日,這部充滿真知灼見的龐然巨著仍然只有僅為全書三分之一篇幅的節(jié)譯本問世,不能不說史學譯著的王冠缺少了一顆耀眼的珍珠。在西方史學傳統(tǒng)中,吉本屬于從修昔底德和塔西佗開始的一系。這些史家非但具有生花的妙筆、敘事擬人的技巧以及好奇的心境,更重要的是,他們善于從紛紜繁復的歷史事件,把握內在的發(fā)展紋理。我們看修昔底德對雅典帝國主義日益走向末路的揭示,塔西佗對提比略以降羅馬體制荼毒人性之內在本質的刻畫,真是觸目驚心,歷歷可辨。在此一方面,吉本從來不遑多讓。他或許不及修昔底德的深刻,然而其氣勢磅礴庶幾勝之;他可能沒有塔西佗那般尖銳,然而其睿智機敏足堪比肩。要以數(shù)百萬言的有限篇幅,梳理千余年羅馬帝國衰亡歷程的無限龐雜,唯有博大的心胸、如椽的巨筆方能勝任;對此,吉本正是游刃有余。他高瞻遠矚,縱橫捭闔,把此一時代繁雜至無以復加的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經濟諸多因素條分縷析,揮灑勾勒,而凡此種種,皆服務于他那博大深切的主題:對羅馬帝國衰亡歷程的描摹及其原因的探索。以史為鑒可正身心,無怪西方一直將本著作為人文教育的基本讀物,或許不僅因其史家的洞見,亦因其對人性的深刻啟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