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水稻幼穗的分化發(fā)育
本編圖像的特點——去掉水稻幼穗枝梗上的苞毛
(一)難點所在
圖1-1 長著濃密苞毛的水稻幼穗
(二)去掉苞毛
圖1-2 去掉苞毛的水稻幼穗一條一次枝梗
一、稻穗的形態(tài)
彩圖1 稻穗的形態(tài)
二、稻穗的分化發(fā)育過程
(一)幼穗形態(tài)建成階段
1.發(fā)育時期
(1)苞分化期
圖1-3 第一苞原基分化、形成
圖1-4 第一苞原基與頂葉原基分化時的形態(tài)
圖1-5 第一苞原基與頂葉原基形成過程的形態(tài)
圖1-6 第一苞原基分化時,頂葉原基的形態(tài)
圖1-7 第一苞原基增厚階段頂葉原基的形態(tài)
圖1-8 第二、三、四苞原基分化
圖1-9 第二苞原基與第一苞原基分化的形態(tài)比較
(2)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圖1-10 一次枝梗原基分化
圖1-11 一次枝梗原基增大、伸長
圖1-12 變大第一苞與正常第一苞原基、頂葉原基的形態(tài)比較
圖1-13 退化生長點的位置
(3)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
圖1-14 幼穗上二次枝梗原基的分化順序
圖1-15 一次枝梗原基上的二次枝梗原基分化順序
圖1-16 苞的形態(tài)變化與苞毛生長
圖1-17 一、二次枝梗原基分化的形態(tài)比較
圖1-18 小穗的形態(tài)
圖1-19 小穗穎稃原基分化
(4)雌雄蕊形成期
圖1-20 雌雄蕊的形態(tài)
圖1-21 雌雄蕊原基分化
圖1-22 單個小穗(穎花)組成部分的分化過程
圖1-23 雌雄蕊形成過程之一
圖1-24 雌雄蕊形成過程之二
圖1-25 一穗枝梗和小穗分化數決定期的幼穗分化情況
2.水稻幼穗形態(tài)建成過程的分化順序
(1)一次枝梗上的小穗和二次枝梗原基的分化順序
圖1-26 一次枝梗(1)上的小穗和二次枝梗(2)分化順序類型之一
圖1-27 一次枝梗(1)上的小穗和二次枝梗(2)分化順序類型之二
圖1-28 二次枝梗上小穗的分化順序
圖1-29 動穗上最先分化二次枝梗原基的部位
(2)雌雄蕊、漿片原基的分化順序,雄蕊原基的分化形式
(3)小穗和雄蕊的分化發(fā)育特性在水稻育種上的應用
圖1-30 雌雄蕊、漿片原基的分化順序,雄蕊原基的分化形式
圖1-31 早分化的小穗粒較大
圖1-32 桂朝選一次枝梗上的頂基小穗長寬比較
圖1-33 不同位置的雄蕊原基分化與生長
(二)花粉發(fā)育階段
……
第二編 小麥幼穗的分化發(fā)育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