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剛建立不久的河北省博物館從保定市(當時為河北省省會)的半畝園街兩江會館接收了一批圖文并茂的刻石,這就是著名的《御題棉花圖》(以下簡稱“棉花圖”)刻石。 “棉花圖”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直隸總督方觀承編繪而成的。共有圖譜十六幅,依次為《布種》《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揀曬》《收販》《軋核》《彈華》《拘節(jié)》《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幅圖后面都有文字說明,反映棉花從播種、收獲到紡織、練染成布的全過程。方觀承命人將它裝裱成冊,同時,在冊首恭錄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木棉賦》,于當年四月十一日進呈乾隆皇帝御覽,并請求乾隆皇帝為各圖題詩。乾隆皇帝為16幅圖各題七絕一首,同時,準許將方觀承為各圖所作七絕附于每幅圖的末尾。方觀承遂將此圖摹本付刻,將原本上交宮中。副本刻石除上述圖幅和詩、賦、文之外,還有方觀承的跋文以及有關此圖的兩篇奏折。因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故命名為“御題棉花圖”。原刻石為質地優(yōu)良的端石,共l2塊,其中11塊各長1 18.5厘米,寬73.5厘米,厚l4.2厘米,其余一塊長98厘米,寬41.5厘米,厚l3.5厘米。圖為陰文線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