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譜共收錄5000余漢字,以楷體為條目,配之以相應的馬氏中山篆字體,按照音序排列。公元前313年前后,一種與金文、大篆、小篆大異其趣、形體修長優(yōu)美的文字被鐫刻在中山國的方壺、大鼎與圓壺上。大約在公元前307年,這種特殊文字隨第四代中山王入土殉葬。公元1977年,沉睡了2280余年的它重見天日: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xiāng)一帶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都靈壽城故址和第四代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鐫刻著長篇銘文的方壺、大鼎、圓壺等所謂“中山三器”。1985年,它與馬可仲、馬歌東父子不期而遇,被傾心研究并命名為“中山篆”。2007年,因一種子承父志堅持了21年的執(zhí)著,這505個古老文字被引經據典創(chuàng)補演繹為具有書家個體風格的約5000個書法用字,同時被進一步命名為“馬氏中山篆”。在穿越了遙遠的時空隧道后,至此,它獲得了新生?!榜R氏中山篆”的價值與意義在于,它將中山古國的出土文字引入書法領域,為我國書法天地開拓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極富美感的新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