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學術研究綜述
二 學術研究思路
三 主要研究內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學術價值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編 歷史記憶:中國南傳佛教的傳播
第一章 中國南傳佛教的分布
第一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地理位置分布
第二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信仰民族分布
一 云南省境內傣族的分布
二 云南境外的傣泰族群
第二章 中國南傳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
第一節(jié) 云南宗教傳播及其發(fā)展
一 佛教傳播及其特點
二 伊斯蘭教傳播及其特點
三 道教傳播及其特點
四 基督教傳播及其特點
五 天主教傳播及其特點
第二節(jié) 東南亞佛教傳播及發(fā)展
一 緬甸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
二 泰國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
一 佛教傳入云南的一些觀點
二 對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時間的分析
三 中國南傳佛教傳播的特點
第二編 中國南傳佛教的教理與派別
第三章 中國南傳佛教經典及基本教義
第一節(jié)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經典
一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三藏
二 云南上座部佛教儀式中常頌的佛經
第二節(jié)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教理、教義
一 緣起論
二 業(yè)報輪回的思想
三 四念處
第四章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派別
第一節(jié) 斯里蘭卡佛教派別
一 大寺派、無畏山寺派、祗多林派
二 林居派和村居派
第二節(jié) 泰國佛教派別
一 蘭那泰王國佛教派別
二 素可泰王國等泰國佛教派別
第三節(jié) 緬甸的佛教派別
一 蒲甘王朝時期佛教派別
二 南北朝時期佛教派別
三 東吁王朝時期佛教派別
第四節(jié) 中國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派別
一 潤派佛教
二 左抵派佛教
三 擺莊派佛教
四 多列派佛教
第三編 中國南傳佛教的宗教管理模式
第五章 中國南傳佛教社會的世俗組織制度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的政教關系模式
一 傳統(tǒng)的中國南傳佛教與政治的關系
二 社會組織制度對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發(fā)展與村社制度
一 傣族社會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途徑
二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重要生命線
三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序化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第三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社會的當代世俗社會組織制度
第六章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僧階制度及僧團管理模式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的僧階管理模式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僧階認定
一 南傳佛教稱謂與僧階
二 探索當代中國南傳佛教僧階制度認定的獨特性
三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南傳佛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辦法》
四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寺院住持的管理模式
附錄一 《南傳佛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辦法》
附錄二 《南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
附錄三 《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
第三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僧團管理模式
一 以布薩羯磨儀式來加強僧團管理的凝聚力
二 以六和敬精神來統(tǒng)攝僧團,促進僧團內部和合
第七章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居士管理模式
第一節(jié)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居士制度
一 “五戒”信徒和“八戒”信徒
二 居士的等級制度
三 信徒們的宗教實踐:
第二節(jié) 波章:中國南傳佛教的特殊居士
一 生命的圣化過程
二 “神圣權威”知識含量的認定
三 出色的世俗組織、管理能力
四 倫理道德價值的要求——世俗社會權威的認可
五 結論
第三節(jié) 波章的雙重身份及其悖論性特征
一 中國南傳佛教社會管理體系的權威
二 在世俗空間被去圣化的普通人
三 波章身份悖論性特征分析
四 結論
第四節(jié) 波章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
第八章 中國南傳佛教佛寺佛塔的管理模式
第一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佛寺組織管理模式
第二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佛塔系統(tǒng)組織管理模式
一 傳統(tǒng)的佛塔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和完善
二 當代佛塔管理模式
第三節(jié) 中國南傳佛教的運行特點
一 中國南傳佛教高度重視基層宗教的管理,以僧階制度來管理區(qū)域佛教
二 將宗教活動納入到社會管理體系之中
結論
第四編 中國南傳佛教與社會實踐
第九章 中國南傳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的寺院教育模式
第二節(jié) 當代寺院教育
一 佛學院系統(tǒng)的寺院教育模式
二 變化中的當代寺院教育
三 與時俱進的當代居士寺院教育
第十章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寺院經濟及供養(yǎng)模式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寺院經濟及供養(yǎng)模式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佛教寺院經濟及供養(yǎng)模式
第十一章 中國南傳佛教的社會記憶——以潑水節(jié)為例
第一節(jié) 潑水節(jié)傳說異體故事類型中歷史記憶的彰顯與切換
一 潑水節(jié)傳說異體故事類型中歷史記憶的彰顯
二 潑水節(jié)傳說異體故事類型中歷史記憶的切換
第二節(jié) 潑水節(jié)活動儀式敘述的歷史記憶與切換
一 敘述模式:儀式中的歷史記憶
二 當代儀式敘述模式的切換
第三節(jié) 潑水節(jié)管理模式的歷史記憶與轉變
一 潑水節(jié)管理模式的歷史記憶
二 當代潑水節(jié)管理模式的轉換
第四節(jié) 潑水節(jié)活動地點的歷史記憶與轉變
一 潑水節(jié)活動地點的歷史記憶
二 當代潑水節(jié)活動地點的轉換:神圣空間到世俗空間的切換
第五節(jié) 潑水節(jié)活動目的的歷史記憶與轉變
一 潑水節(jié)活動目的的歷史記憶
二 當代潑水節(jié)活動主要目的的轉換
結論
附錄一 西雙版納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
附錄二 2004年西雙版納潑水節(jié)安排
附錄三 西雙版納2007年潑水節(jié)安排
附錄四 云南民族村2007潑水節(jié)狂歡活動方案
第十二章 中國南傳佛教慈善事業(yè)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的“凡塵使命”
第二節(jié) 以“佛光之家”為代表的中國南傳佛教慈善事業(yè)
一 采取多方合作的組織機構管理模式
二 加強隊伍建設,使之真正服務于社會
三 在慈善活動的內容安排上,心靈關懷和物質關懷并重,傳統(tǒng)和現代手段相結合
第三節(jié)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凡塵使命”的意義
一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凡塵使命”的現實意義
二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凡塵使命”的理論意義
第四節(jié)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慈善事業(yè)的挑戰(zhàn)及發(fā)展趨勢
一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慈善事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
二 當代中國南傳佛教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