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付出的生命代價
——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肖洛霍夫
1 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
2 小船也曾有過舵
3 “分寸感”是寫作的最高技巧
4 鋼鐵是這樣消融的
5 撲朔迷離的“斯大林文學獎”評選
6 諾貝爾獎的“花落誰家”
7 蘇維埃酗酒現(xiàn)象的背后
8 功成名就老人晚境的回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捷爾納克
1 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2 作家是背負“債務”的人生行走
3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4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5 遲到三十年的諾貝爾授獎儀式
“永遠批判者”角色的硬骨與軟肋
——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
1 索爾仁尼琴說:我寫作的唯一目的在于
永遠不忘懷這一切
2 赫魯曉夫成為索爾仁尼琴的“知音”
3 小烏兒飛出去了很難再困住
4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5 跪久了,要挺起腰桿,活動活動膝蓋骨
6 在無比強大的專政機器面前
7 《古拉格群島》是徹底決裂的宣言
8 保持一個“批判者”的角色
9 肖斯塔科維奇嘲諷地把索爾仁尼琴稱為
“一個發(fā)光體”
“局外人”是自覺“邊緣化”的隱喻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
1 背離時代主流話語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 加繆塑造卡里古拉形象的心理潛臺詞
3 拒絕在生活和人之間放一本《資本論》
4 都是太陽惹的禍
5 沉默構成了對“荒誕世界”的“反抗”
6 思想的另一種深刻是懺悔
命運選擇的兩難困境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特
1 拒領諾貝爾文學獎唯一人
2 “共產黨同路人”的四年經歷
3 存在主義的“境遇劇”
4 對現(xiàn)實的“厭惡”使薩特陷入了存在主義的“虛無”
5 飄散出奶酪味的“炒雞蛋”
6 薩特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名譽的代價
7 世界上被人引用最多、理解最少的作家
自殺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絕筆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
1 “硬漢”的自殺令人瞠目結舌
2 與生俱來的“英雄情結”
3 戰(zhàn)場是英雄展示的舞臺
4 斗牛成為命運拼搏的象征
5 對戰(zhàn)爭的反思:從《永別了,武器》到
《喪鐘為誰而鳴》
6 “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7 寫作是拳擊臺上的一場較量
8 自殺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絕筆
追求唯美主義者成功后的絕望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
1 弦斷有誰聽
2 嵌入幼小心靈里的死亡記憶
3 初戀對人生的刻骨銘心
4 不斷迷惘是不懈追求的折光反照
5 夢境是現(xiàn)實的海市蜃樓
6 人生旅程中的“迷失自我”
7 宗教禪境對生命意識的浸染
8 死亡獲得的“另一只眼睛”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