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帕克頓”一詞據說是“水流聯姻”的意思,《十九世紀的旅行:河上漂流記》也是許多溪流的“集合體”,于是,它的這個意義便很好地表達了我的寫作目的。皮帕克頓發(fā)源于群山中的深隙或峽谷,是最為狂野、最為崎嶇的景象之一。在這一裂縫的底部,長達一英里之多,沒有路也沒有溪流。兩側都是被一個個傾斜突出的懸崖峭壁所遮斷了的山脈,陡然地高高升起。大約半個世紀前,一家虔誠的蘇格蘭人穿過峽谷,到達這里。這家的小男孩凝視著這片可怕的荒蕪——這種野蠻和無人的景象與他在家里看到的任何景象都不同——緊緊地依偎著母親,問,“媽媽,上帝在這里嗎?”然而,皮帕克頓的水流是平和的,尤其是我青年時代曾失足跌入過的上游河段,可皮帕克頓所有的支流卻都是湍急的溪澗,是世界上最大限度上用泉水供給而成的溪澗。將高地上的村莊的水帶走的皮帕克頓,由卡茨基爾山脈下陷的推動力提升到綿長傴僂、崎嶇茂密的群山上。皮帕克頓更是以其優(yōu)良的奶制品和農產品而著稱。許多年前,因為焦躁不安的少年本性,作者突然掙脫出了這群山的古老紐帶;可作者的心一直在這兒,那么為什么不應該回來,以這古老河流的名字命名作者的一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