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記憶:名錄中的民間文學》是一本通俗性與學術性結合的非常自然、雅俗共賞的著作。讀者能看懂而且會有收獲,專家學者也會有興趣并且從中受到啟發(fā)。因為它既具體感性地展示了中國民間文學的多樣性,又理性地概括和學理性地論證了各民族民間文學的意蘊和特殊價值;也就是說,這種展示既不是純粹的故事描述,也不是抽象的理論概括,而是二者的自然融通。從內容簡介、故事梗概,到作品產生、流傳過程或傳承情況的介紹、考證、論證和分析,再到對其產生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淵源的論述,對傳承價值、研究價值或藝術成就、藝術特色的評價,都在平實的描述中融入理性分析和具有個人見解的思考。比如《心靈的記憶:名錄中的民間文學》描述了苗族古歌對先民征服自然的禮贊,對物種起源的大膽猜想,對人類先祖的來歷的探索,對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和血緣婚姻的追憶:壯族布洛陀對人文始祖的贊歌,造人的傳說,造牛與定萬物的傳說,射太陽的傳說,生產生活的傳說;阿昌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關于造天織地的傳說,降妖除魔的傳說;拉祜族詩體神話關于造天造地的傳說,創(chuàng)造萬物的傳說,葫蘆生人的傳說,兄妹結婚的傳說,人類繁衍的傳說,等等。我注意到,作者在進行具體描述和理論概括時,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領域和一系列概念、范疇和術語,如“開天辟地”,“物種起源”,“先祖來歷 ”,“征服自然”,“禁忌”,“祭祀活動”,“宇宙觀”,“母權制”, “原始宗教”,“稻作文化”,“遠古思想”,“西遷歷史”,“國家至上的價值觀”,“孝道與愛情”,“民俗節(jié)日活動”,“社會習俗”,“族內婚向族外婚轉變”,“原始唯物思想”,“婚姻形態(tài)演變”,“‘親’的起源”,“扶危濟困”,“懲惡揚善”,“因果報應主題”,“為英雄立傳” ,“草根精神禮贊”,“力量與智慧的化身”,“自由”,以及“神秘符號解讀”,“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詩體神話”,“群體性的演唱”,“ 審美價值”,“審美理想”,“區(qū)域性與平民化”,“程式化的文本格式” ,“情節(jié)的流變”,“流傳地域”等等?!缎撵`的記憶:名錄中的民間文學》作者陳自仁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將研究深入到諸如文化人類學、神話學、宗教學、民族學、美學、藝術學等諸多領域。雖然因為追求通俗性、可讀性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更深入地向學理深度開掘,但這并未掩蓋其學術意義和理論價值,不動神色卻頗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