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古典經濟學派關于貨幣供給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認識
2.2 從貨幣的"面紗論"到貨幣政策的提出
2.3 從貨幣與實體經濟的兩分到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2.3.1 早期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2.3.2 現(xiàn)代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2.3.3 后凱恩斯主義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2.4 關于貨幣供給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
2.4.1 關于貨幣供給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實證研究
2.4.2 關于實體經濟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的實證研究
2.4.3 將內生貨幣與貨幣政策結合起來的實證研究
2.5 我國關于內生貨幣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2.5.1 貨幣供給內生性的研究現(xiàn)狀
2.5.2 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現(xiàn)狀
2.6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我國貨幣政策實踐的回顧
3.1 貨幣政策框架的基本構成
3.1.1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及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選擇的歷史演變
3.1.2 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3.1.3 我國貨幣政策的常用工具
3.2 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
3.2.1 第一階段(1984——1987年)
3.2.2 第二階段(1988——1992年)
3.2.3 第三階段(1993——2000年)
3.2.4 第四階段(2001——2007年)
3.2.5 第五階段(2008年至今)
第四章 我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實證研究
4.1 貨幣經濟模型的構造及求解
4.1.1 經濟模型的結構
4.1.2 貨幣經濟模型的競爭性均衡
4.1.3 求模型的靜態(tài)均衡方程以及模型的對數線性化
4.2 經濟模型的實證檢驗
4.2.1 模型參數校準
4.2.2 模型模擬的結果
4.3 模擬結果分析
4.3.1 不存在貨幣供給內生性的經濟模型與實際經濟的對
4.3.2 不存在貨幣供給內生性的經濟模型中產出與貨幣之間關系的分析
4.3.3 貨幣供給內生經濟模型和標準模型的對比
4.3.4 貨幣供給內生模型中實際產出與貨幣供給之間關系的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我國經濟中名義粘性的實證研究
5.1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的構造及求解
5.1.1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的結構
5.1.2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的競爭性均衡
5.1.3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的穩(wěn)態(tài)方程及其對數線性化
5.2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的實證檢驗
5.2.1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參數校準
5.2.2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模擬結果
5.3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模擬結果的分析
5.3.1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與標準貨幣經濟模型的比較
5.3.2 名義粘性經濟模型與內生貨幣經濟模型的比較
5.3.3 對3種模擬經濟中產出與貨幣關系的綜合分析和對比
5.3.4 實際產出與貨幣供給之間正相關關系的解釋
5.3.5 模型參數的靈敏性分析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研究
6.1 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綜述
6.2 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研究
6.2.1 基于SVAR的理論框架
6.2.2 變量選擇及數據處理
6.2.3 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
6.3 本章小結以及貨幣供給內生性與我國貨幣政策
第七章 政策時間不一致性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7.1 理論模型
7.1.1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視角
7.1.2 新凱恩斯主義的視角
7.2 中國不同階段貨幣政策規(guī)則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
7.2.1 改革開放初期階段的貨幣政策
7.2.2 金融體制改革初期階段的貨幣政策
7.2.3 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階段的貨幣政策
7.2.4 金融體制完善階段的貨幣政策
7.3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內生貨幣、時問不一致性與政策有效性
8.1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8.2 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8.2.1 由規(guī)則決定貨幣政策
8.2.2 聲譽
8.2.3 委托
8.2.4 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與我國的政策選擇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