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風險,都是大自然。對河流來說,改道很正常。對山體來說,滑坡很正常。對地球來說,風雨都正常。于是,泥石流可以直達好萊塢腳下。颶風可以席卷紐約。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脅著東京。在洛杉磯,人們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復“接收”泥石流。在密西西比河,人們筑起大壩抵抗洪水,謹慎地預防河流改道。在冰島,人們用巨大的水管沖向爆發(fā)的巖漿,試圖使之冷卻下來。房子被泥石流毀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險區(qū),被警告危險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毀的教堂反過來訴訟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壩生活的漁民和工業(yè)區(qū)向管委會提出各種互相沖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為異鄉(xiāng)客——自然災害涉及的遠遠不止自然與人的關系,更為錯綜復雜的,是人類社會在災難中的整體行動。同自然爭奪控制權的斗爭由來已久,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類到底站在什么樣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搶奪?改造?征服?利用?還是——控制?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來沒有那么簡單。一切沒有定論,但是值得從根本上思考。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麥克菲先生,身處環(huán)保運動轟轟烈烈的美國,有更多的資源和更開闊的視野來面對環(huán)境問題。他以非常客觀的研究態(tài)度描寫了三個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的故事,詳述了身處其中的人的困擾、思考和行動。政府管理部門,科學家,身處其中的普通居民,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職責,出發(fā)點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面對同樣的風險。在風險中生存,是必須有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