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遐思
哲學的位置在哪里
哲學的作用是什么
哲學思維的特點
歷史哲學:在哲學和歷史學的交叉點上
批判歷史哲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啟示
后現代歷史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質疑
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變革.
馬克思的哲學: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
批判的統(tǒng)一
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雙桅船”不斷前進的歷史
唯物主義歷史觀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與實質
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馬克思學:文獻學還是文本學
西方“馬克思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
異化、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南斯拉夫的“實踐派”和“辯證唯物主義派”
深入而全面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的世界概念
一般和個別不等于共性和個性
“悖論”與思維本身的矛盾性
歷史必然性的重復性與歷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性
社會發(fā)展中的自然形態(tài)與派生形態(tài)
人的本質與人的本性
人是生命沖動與精神活動的統(tǒng)一體/
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
時間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
重建公平
人文關懷的取向與歷史尺度的堅守
文化斷想
弘揚民族精神: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相結合
傳統(tǒng)與現代性的沖突:兩種異質文明的沖突
“黃色文明論”與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
文化的實力在文化之外
奧運:在文化和哲學的視域中
展示獨特的話語空間
《國外馬克思學譯叢》的出版旨趣
《錢玄同文集》的出版旨趣
《啟功全集》的出版旨趣
粉本大千世界
社會科學方法的西方走向
高等文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讀書札記
重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
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特色
——讀《鄧小平文選》
艱難中的創(chuàng)造
——讀《社會學大綱》
曲折中的探索
——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夕陽中的黃昏
——讀《哲學導論》
危機中的重建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序言
寥廓江天萬里霜
——讀《走向歷史的深處》等.
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綱領
——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野》
當代中國偉大變革的宏偉交響
——讀《大轉變時期》
開辟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
——讀《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及其當代意義》
盧卡奇物化理論的雙重邏輯
——讀《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及其演變》
走近工程哲學
——讀《實踐哲學視野中的工程》
“真話”、“新話”、“家常話”
——讀《從怎么看到怎么辦?》
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國學者的“知識產權”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tài)》前言
理論的深度與思想的容量
——《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文庫》序言
以哲學的方式反映和引導現實
——《東方的崛起》序言
領悟日常事物
——《楊耕自選集》后記
多少往事煙雨中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后記
沉思往事與發(fā)現未來
——《為馬克思辯護》(第二版)后記.
渴望思想平靜
——《為馬克思辯護》(第三版)后記
此情惟有落花知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后記
思想對話
建構哲學空間 雕塑思維個性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當代意義
哲學家的當代良心和使命
馬克思:現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
馬克思:從“天上”回到“人間”.
今天馬克思仍然“在場”
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行走在哲學與出版的路途上
在學術傳播與市場運作之間
學術演講
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與理論空間的重新建構
——在日本一橋大學的演講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形成、特征與缺陷
——在復旦大學的演講
后現代主義的崛起及其實質
——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演講
附錄
重讀·重建·重生
——訪楊耕教授
與哲學連成一體
——訪楊耕教授
書緣人生
——訪楊耕教授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