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進入民國,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新生,兩千年的政體發(fā)生巨變,這種變化無疑是積極的。有意思的是,舊朝已往,以忠孝大義為人生理念的臣民卻不再以“遺民”自居,而稱之為遺老遺少,雖然他們對人生的信念和價值取向產生失望或懷疑,但同樣也分享著時代進行的愉悅。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和舊式文化品格的堅守和懷念,猶如漠漠寒林中一抹綺麗夕陽。“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舊文化傳統(tǒng)”與“源出于西方”的“近百年才出現(xiàn)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余英時《從價值系統(tǒng)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構成了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的文化生態(tài),這種“剝離”無疑使得近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一直處在一個矛盾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那一群群努力堅守和追夢的人。蔣夢麟說過:中國“是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結合而成的國家。他們有愛、有恨;有美、有丑;有善、有惡;有成功、有失??;有時充滿希望、有時陷于絕望。他們只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對他分外的要求和期望”(《西潮與新潮——蔣夢麟回憶錄》英文版序)。當我們重讀這些翰墨遺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也許,只有在筆墨與紙素交結的時候,幽閉的心靈得以張顯,而世界也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