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是“民初四杰”之一,是辛亥革命后民國初年政壇核心人物之一。1913年3月在上海火車站,宋教仁即將北上就任總理之際,他被刺殺,這是民國第一血案,轟動了整個社會。1913年開春,新生的中華民國百廢待舉。新一屆國會大選業(yè)已結束,國民黨大獲全勝。此時,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問鼎總理,勢不可擋。恰在宋教仁北上之際,卻不幸遇刺于上海滬寧車站。政黨領袖身體的消亡,注定演化成政治事件乃至于軍事斗爭。這看起來像是1913年事變邏輯鏈條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民國呈現(xiàn)出一片潰敗之勢。但問題在于,“刺宋案”至今仍是一個歷史疑問。到底是誰主使刺殺宋教仁,無論是當日還是今天,仍是一個不斷被爭議的話題。而詭異的局面,卻在1913年并不清晰的“事實”上出現(xiàn)了。刑事案件演化為政治攻伐,進而上升為軍事斗爭,從而改變歷史航道。刺宋案案情本身,已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各種政治力量,究竟是因何種動因匯聚到了宋案之上,并且由此導致了大分裂乃至于大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