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從用戶角度,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用戶在實際的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的可信性時使用的判據是什么?二是Web外觀、來源等外部特征和內容因素通過怎樣的作用機制影響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的可信性評價? 針對研究問題,以威爾森信息行為模型(1997)和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的 “喚醒-啟發(fā)-思考”模型。綜合運用觀察、有聲思維、搜索日志、訪談和內容分析等方法,探討了用戶在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可信性的判據;通過操縱認知投入、Web網頁的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和內容質量,運用在線現場實驗法分析了它們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影響機制。最后,主要運用調查法對“喚醒-啟發(fā)-思考”模型進行了應用檢驗。本研究的結論主要有:用戶在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可信性時,主要使用信息的內容和來源這兩個方面的判據。動機是用戶評價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調節(jié)變量:當用戶評價信息的動機很強時,用戶將主要通過思考信息的內容對可信性作出評價,主要判據包括合理性和完整性等;當用戶評價信息的動機很弱時,用戶將主要通過啟發(fā)來作出評價,主要判據包括來源權威性和文章的元素是否規(guī)范等。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或內容質量越高,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的可信性評價越高。這三個因素對可信性的作用機制不同:視覺吸引力通過情感投入部分中介作用于可信性,視覺吸引力越高,越能喚醒用戶高的情感投入,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站點權威性通過啟發(fā)作用于可信性,其可在有意識和意識水平以下兩個層面上發(fā)生,只需花費很少的認知資源。內容質量分別通過認知反應和情感投入作用于可信性。當用戶的認知投入程度很高時,內容質量越高,用戶對信息內容的認知反應越多,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這需要花費較多的認知資源。同時,內容質量越高,越能喚醒用戶高的情感投入,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情感投入的中介作用均在意識水平以下發(fā)生。并且,這三個因素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機制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痘ヂ摼W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在其較系統地分析和揭示了web網頁的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和內容質量這三個因素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機制。尤其是發(fā)現了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中的情感作用機制,即情感投入是視覺吸引力和內容質量對可信性作用的部分中介變量?!痘ヂ摼W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的結論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信息評價研究以及互聯網學術網站設計與信息服務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