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建立人民政府的戰(zhàn)略構想和決策,早已被毛澤東親切稱之為“內閣總理”的周恩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府的工作上。周恩來親自主持民主建政工作,組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及其所屬機構,為新中國開國奠基。1949年10月21日,新上任的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南海召集政務院第一次政務會議,他首先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成立”,接著作了題為《關于政務院的成立和政府機關的組織與干部問題》的報告。周恩來指出,政務院及其所屬機構工作人員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長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二是前國民政府的舊職員;三是在舊社會里被埋沒的知識分子和新教育出來的學生。新中國首屆“內閣”政務院是一個民主聯(lián)合政府,有多位黨外民主人士擔任各種領導職務。為有利于團結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人士共同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周恩來特別重視挑選大批有經驗的黨外民主人士擔任領導職務。早在進駐北平途中,毛澤東就對周恩來說:“作過貢獻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應該在政府里安排職務。”因此,政務院四位副總理(董必武、陳云、郭沫若、黃炎培)中,有兩位是黨外人士;在新中國首任二十一位政府部長中,有10位是黨外人士(黃炎培、朱學范、章伯鈞、李書城、梁希、傅作義、沈雁冰、馬敘倫、李德全、史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的真正實踐和對民主黨派的真誠,使民主人士深受感動,從而使他們踴躍參政。另外,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新中國第一屆政府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交叉任職、兼職的現(xiàn)象,如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兼任外交部部長,政務院副總理陳云兼任財經委員會主任和重工業(yè)部部長,政務委員曾山兼任紡織工業(yè)部部長等。群星閃耀的共和國第一任部長,他們是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馳騁天下的功臣,他們是建設新中國急需的知名人士或業(yè)內專家,他們在開國部長的崗位上,都為新中國的初創(chuàng)與建設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突出的甚至是了不起的貢獻,為后人所景仰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