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最后一位偉大的作家。他是杰出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對俄國文學,特別是對短篇小說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1860年1月29日,契訶夫出生在俄國南部亞速海岸的一個小城塔干羅格。他的祖父曾是農奴,父親是一家小雜貨鋪的老板。在他上中學期間,全家搬到莫斯科,只有契訶夫一人留在塔干羅格繼續(xù)學習,他自己做家庭教師等工作維持生活并接濟家庭。1879年,契訶夫進莫斯科大學醫(yī)科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文學活動。他于1880年3月在《蜻蜒》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頓河地主的信》(即《給有學問的鄰居的信》)。青少年時代求生存的斗爭,使他很早就親身體驗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以及庸俗的社會習氣,他開始用批判的眼光觀察社會。從1880年到1885年,契訶夫先后用各種筆名在《蜻蜒》等幽默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的幽默作品。在19世紀80年代末以前,契訶夫思想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關心政治,他始終是一個民主主義者。這使得他一方面能夠堅持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原則,真實、深刻地描繪現(xiàn)實生活,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客觀地揭露自由派、民粹派以及托爾斯泰主義的虛構和謬誤:而另一方面也妨礙了他接近工人運動,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19世紀80年代末,契訶夫在寫作的體裁和風格上發(fā)生了變化。在體裁方面,他的小說從短篇過渡到中篇;在藝術風格方面,小說里幽默的成分減少了,悲喜劇的因素更加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這個時期里,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草原》(1888)、《一個乏味的故事》(1889)、《六號病房》(1892)、《跳來跳去的女人》(1892)、《在流放中》(1892)、《庫頁島》(1893-1894)、《文學教師》(1894)、《我的一生》(1896)、《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套中人》(18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