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混凝土劣化時,通常都歸咎于養(yǎng)護、骨料、外加劑和質量控制,水泥則很少受指責?;蛟S這是因為人們相信,只要通過了標準測試,所有相同品種的水泥都是等同的。然而,品種相同但來自不同廠家的水泥,在延伸性(抗裂性)上卻會有大幅度的差異?,F(xiàn)代水泥的組成和細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建筑業(yè)需求的反映;現(xiàn)代混凝土是70年來采用水化趨向加快、用量趨向加大的水泥的最終結果。這種趨勢導致混凝土強度很高但也容易開裂,造成今天115000多座橋面板的劣化。橋面板和停車庫是首先出現(xiàn)大量損壞的混凝土應用場合,因其體積變化處于較大的約束下,又受到較劇烈的溫濕度變化。這種混凝土強度較高、彈性模量大,缺乏對因溫度收縮、自生收縮和干縮引起的自應力松弛的能力。這些產生自應力的三個成因進行討論,在關于水泥用量、水灰比、水泥細度、堿和外加劑及其他因素方面,本報告收集了自1905年ACI誕生以來,由大約300個研究者工作獲得的數(shù)據(jù)。ACI的期刊為本報告提供了大量信息。本報告對混凝土受約束開裂的試驗方法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這些試驗對解決橋面板的問題是必要的。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這樣的試驗去選擇延伸性良好的水泥,而且用量盡可能少。低細度、低堿和低C3A(鋁酸三鈣)的水泥表現(xiàn)出最優(yōu)異的抵抗由于自生應力而開裂的性能。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此方法已應用于290多米長、無大梁、無施工縫橋面板的施工。水泥用量過少的混凝土會透水,而水泥用量太多的混凝土則脆性大,這是個兩難的問題。為了得到高抗?jié)B性而加入足夠的水泥,水灰比為0.45,則混凝土就易于開裂。為解決這一難題,有人提出了一種方案:采用致密的、低水灰比、延伸性好的膠凝材料配制混凝土,類似于丹麥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舊路(1934年)。我們不要再沒完沒了地把眼光總盯在采用替代物、外加荊和鋼筋及塑料增強等治療辦法上,而直接著眼于把石頭粘在一起的膠結料——水泥吧!混凝土的可見與不可見裂縫》由理查德·W·伯羅斯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