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看不懂現(xiàn)代藝術?為什么你五歲時沒做出來?》展示了從漢斯·阿爾普到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圖片,霍奇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下,以展現(xiàn)一種令人難忘的現(xiàn)代藝術視野。這本書將會讓你理解,現(xiàn)代藝術與數百年前的寫實作品的不同之處,改變你以后參觀畫廊的方式,并為此提供了大量信息。在過去,評價一位藝術家所達到的高度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或她忠實描繪現(xiàn)實世界的技能,不論是在紙或畫布上,還是用木頭或石頭雕刻人像。人們期望中的一幅正規(guī)的肖像畫應該是逼真、忠實的畫像,而風景畫應當在每一處細節(jié)上都能讓人辨識得出。但是,特別是在照相術誕生之后,許多藝術家不再創(chuàng)作這樣"真實"的畫像,而轉向更為直接的圖像,試圖傳達出自己對主題的感受。通常,一根"簡單的"線條就取代了早期藝術家竭盡全力畫出的細節(jié)。在藝術追求發(fā)生巨大轉變之初,批評家就誤把顯而易見的缺乏技巧當作缺少創(chuàng)作經驗,經常嘲笑表現(xiàn)情感的作品,將它們等同于未經訓練的小孩子畫出來的。在這本饒有趣味、引人深思的書中,蘇西·霍奇審視了100件遭受百般批評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從塞·托姆布雷涂鴉般的《奧林匹亞》(1957年)、約翰·霍伊蘭粗糙卻由衷而發(fā)的《生命之樹》(1994年),到翠西·艾敏顯然漫不經心雜亂堆放的《我的床》(1998年),解釋了它們并非無關緊要的新鮮玩意兒,而是如何啟發(fā)新想法,并成為當時藝術觀念的邏輯化延伸。她解釋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作品,如卡爾·安德烈的《未經雕琢的原木》(1975年)一堆紅柏排成的方形,不可否認,小孩子都能做到:是如何在觀念史上占據著獨特地位,既表現(xiàn)出前人帶來的影響,它們本身又對后來的藝術家發(fā)揮著作用。5歲小孩或許能成功繪制如達米安·赫斯特作品那樣的旋轉畫,而不必知道作品背后的含義或它在藝術奮進的歷史上的地位,他也不會理解這件作品對藝術家和藝術史家的重要意義。蘇西·霍奇全面而總結性地解釋了,為什么現(xiàn)代藝術不是、也不曾是小孩子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