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建筑理論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

定 價:¥58.00

作 者: 劉娟紅,宋少民 編著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建筑 建筑材料 建筑科學

ISBN: 9787122171054 出版時間: 2013-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1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現(xiàn)代超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相關知識,具體包括基本知識、技術基礎、配制技術、構(gòu)件制備,以及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增強機理與微結(jié)構(gòu)等;詳細介紹了大摻量礦物摻合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技術;列舉了國內(nèi)外一些活性粉末混凝土工程實例。《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可供土木工程師、建筑承包商、混凝土制品生產(chǎn)商等混凝土應用領域從業(yè)人員閱讀,也可供水泥基材料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考,并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暫缺《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性能與微結(jié)構(gòu)》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定義及國內(nèi)外發(fā)展概況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定義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超高力學性能
1.1.3 活性粉末混凝土優(yōu)異的耐久性
1.1.4 活性粉末混凝土良好的生態(tài)效應
1.1.5 活性粉末混凝土開發(fā)與應用概況
1.1.6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應用前景
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理與技術途徑
1.2.1 配制原理
1.2.2 技術途徑
參考文獻
第2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技術基礎
2.1 高效減水劑的技術進展
2.1.1 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概述
2.1.2 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的定義
2.1.3 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的結(jié)構(gòu)特性和性能優(yōu)點
2.1.4 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的作用機理
2.1.5 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的相容性
2.2 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應用
2.2.1 粉煤灰
2.2.2 水淬磨細礦渣粉
2.2.3 石灰石粉
2.2.4 硅灰
2.2.5 研究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
2.2.6 礦物摻合料的發(fā)展方向
2.3 低水膠比與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強度
2.3.1 低水膠比與勻質(zhì)性
2.3.2 低水膠比與界面過渡區(qū)
2.3.3 低水膠比與強度
2.4 超細粉與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強度
2.4.1 超細粉的填充效應與高強度
2.4.2 超細粉的強度效應與高強度
2.4.3 超細粉的優(yōu)化結(jié)構(gòu)作用與高強度
2.5 超高強混凝土的相關理論
2.5.1 中心質(zhì)假說
2.5.2 孔結(jié)構(gòu)與強度關系的理論
2.5.3 多元復合體系的顆粒級配與最緊密堆積理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技術
3.1 原材料的技術要求
3.1.1 原材料的基本特性
3.1.2 粉體材料的顆粒級配
3.1.3 砂子顆粒級配和空隙
3.2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計算模型
3.3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參數(shù)的選擇
3.3.1 性能與參數(shù)
3.3.2 致密堆積的原則
3.3.3 膠凝材料漿體體積
3.3.4 骨料體積
3.3.5 膠凝材料用量和用水量
3.4 基于最小需水量法的配合比設計
3.4.1 達到最大顆粒堆積密度與漿體最小需水量的膠凝材料
粉體比例
3.4.2 各顆粒級配砂子比例和用量的確定
3.4.3 各膠凝材料用量和水用量的確定
3.5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備設備與攪拌工藝
3.5.1 制備設備
3.5.2 攪拌工藝
3.6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振搗、成型與養(yǎng)護制度
3.6.1 振搗、成型
3.6.2 養(yǎng)護制度
參考文獻
第4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
4.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作性
4.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變性
4.1.2 活性粉末混凝土新拌漿體流變性的經(jīng)時變化
4.1.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黏度
4.1.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動度
4.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強度
4.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強度
4.2.2 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壓破壞過程
4.2.3 影響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壓強度的因素
4.2.4 影響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彎拉強度的因素
4.2.5 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壓強度與抗拉強度的關系
4.2.6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強度發(fā)展與開裂
4.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斷裂性能
4.3.1 斷裂的定義
4.3.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基本斷裂機理
4.3.3 影響活性粉末混凝土斷裂性能的因素
4.3.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斷裂與普通混凝土斷裂的區(qū)別
4.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勞性能
4.4.1 鋼纖維含量對活性粉末混凝土抗疲勞性能的影響
4.4.2 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勞后剩余抗壓強度試驗研究
4.5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變形
4.5.1 活性粉末混凝土變形分類
4.5.2 活性粉末混凝土收縮的主要因素
4.6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
4.6.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jié)B性
4.6.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凍性
4.6.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碳化性能
4.6.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侵蝕性
4.6.5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磨性
4.7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火性
4.7.1 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后靜力學特性
4.7.2 含濕度及鋼纖維摻量對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爆裂性能的影響
4.7.3 聚丙烯纖維對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后抗壓強度的影響
4.8 生態(tài)型活性粉末混凝土
4.8.1 生態(tài)型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優(yōu)選
4.8.2 生態(tài)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靜載力學行為
4.8.3 生態(tài)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動態(tài)力學性能
4.8.4 生態(tài)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4.8.5 RPC200與ECO-RPC200的性能對比
參考文獻
第5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增強機理與微結(jié)構(gòu)
5.1 界面過渡區(qū)與勻質(zhì)性
5.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界面過渡區(qū)
5.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勻質(zhì)性
5.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增強機理
5.2.1 密實堆積
5.2.2 中心質(zhì)效應
5.2.3 超細粉的作用
5.2.4 纖維增韌機理
5.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微結(jié)構(gòu)
5.3.1 X射線衍射定性相分析
5.3.2 掃描電鏡分析
5.3.3 紅外光譜分析
5.3.4 孔結(jié)構(gòu)
5.3.5 RPC中水化石與骨料等界面過渡區(qū)的微結(jié)構(gòu)變化
5.4 活性粉末混凝土微觀結(jié)構(gòu)的形成及其特點
5.4.1 水化硬化與結(jié)構(gòu)形成過程
5.4.2 活性粉末混凝土微觀結(jié)構(gòu)特點
參考文獻
第6章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
6.1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
6.1.1 配制思想
6.1.2 原材料和試驗方法
6.2 砂子顆粒級配和比例的確定
6.2.1 各級石英砂堆積試驗
6.2.2 空隙率校核
6.2.3 初步配比的確定
6.3 不同膠凝材料組成和配合比對活性粉末混凝土流動性與強度的影響
6.3.1 砂膠比變化的影響
6.3.2 粉煤灰和硅灰相對摻量的影響
6.3.3 石灰石粉的影響
6.3.4 粒化高爐礦渣粉的影響
6.3.5 爐渣粉的影響
6.3.6 鋼渣粉的影響
6.4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最優(yōu)配合比與成型、養(yǎng)護工藝
6.5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學性能
6.5.1 抗折強度
6.5.2 抗壓強度
6.5.3 劈裂抗拉強度
6.5.4 軸心抗壓強度
6.5.5 各項性能
6.5.6 靜彈性模量
6.5.7 構(gòu)件的抗彎性能
6.6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6.6.1 早期收縮性能
6.6.2 抗硫酸鹽侵蝕性能
6.6.3 抗碳化性能研究
6.6.4 抗氯離子滲透性能研究
6.6.5 抗凍性能研究
6.7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耐高溫性能
6.7.1 試驗配合比及試驗方法
6.7.2 高溫爆裂試驗
6.7.3 高溫前后抗壓強度變化
6.8 大摻量礦物細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性能機理及其微觀結(jié)構(gòu)
6.8.1 掃描電鏡與能譜分析
6.8.2 孔結(jié)構(gòu)分析
6.9 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7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的制備與性能
7.1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概述
7.2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的制備
7.2.1 攪拌工藝
7.2.2 澆筑工藝
7.2.3 養(yǎng)護工藝
7.3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的性能
7.3.1 遷曹鐵路灤柏干渠大橋20m T形RPC梁
7.3.2 薊港鐵路32m T形預應力RPC梁
7.4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存在的問題
7.5 活性粉末混凝土構(gòu)件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8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應用
8.1 活性粉末混凝土在國外的工程應用
8.1.1 謝布洛克步行橋
8.1.2 巴卡爾橋
8.1.3 “Ductal”產(chǎn)品性能及應用
8.1.4 首爾RPC橋
8.1.5 伊利諾斯州的圓形屋蓋
8.1.6 近年來建成的RPC橋梁工程
8.2 活性粉末混凝土在國內(nèi)的工程應用
8.3 關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哲學思考
8.3.1 活性粉末混凝土與科學革命同行
8.3.2 活性粉末混凝土也不是十全十美
8.3.3 活性粉末混凝土對傳統(tǒng)混凝土理念的揚棄
8.3.4 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的認識論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