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陳犀禾
序二 厲震林
緒論關于理論方法與工業(yè)界定的思考
第一章 經典時期的當代中國電影(1978-1987)
第一節(jié) 1978~1987年中國電影工業(yè)的狀況
一、電影政策與改革
二、發(fā)行與放映
三、制片與生產
四、市場與觀眾
第二節(jié) 1978~1987年中國電影的生產格局及坫奉樣貌
一、革命歷史與現實類影片
二、歷史與現實反思類影片
三、探索類影片
四、娛樂類影片
第三節(jié) 1978-1987年中國電影的兩次創(chuàng)作轉向
第四節(jié) 1978~1987年中國電影的美學形態(tài)
一、敘事
二、時空
三、影像風格
第二章 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電影(1987-2001)
第一節(jié) 1987-2001年中國電影工業(yè)的狀況
一、電影政策與改革門
二、發(fā)行與放映
三、制片與生產
四、市場與觀眾
第二節(jié) 1987-2001年中國電影的生產格局及基本樣貌
一、政府之手和主旋律電影
二、市場之手和娛樂片,
三、境外、社會資金與藝術片的分化
第三節(jié) 合拍片與進口分賬火片對此時期中國電影的影響
一、合拍片
二、進口分賬大片
第四節(jié) 1987-2001年中國電影的美學形態(tài)
一、敘事,
二、時空,
三、影像風格
第三章 進入WTO時期的當代中國電影(2001-2008)
第一節(jié) 2001-2008年中國電影工業(yè)的狀況,
一、電影政策與改革,
二、發(fā)行與放映
三、制片與生產,
四、市場與觀眾
第二節(jié) 2001-2008年中國電影的生產格局及基本樣貌
一、跨國資本和跨國市場的誘惑:跨文化制作
二、本土市場和本土資源的凝聚力:本土化制作
三、豪華巨片
四、一般性常規(guī)影片,
五、低成本影片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意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一、《英雄》:體驗型創(chuàng)意的開山之作
二、《云水謠》:政府型混合式創(chuàng)意的典范
三、《瘋狂的石頭》:另類體驗型創(chuàng)意的新啟示
四、《色戒》:國際型創(chuàng)意的得與失
五、《太陽照常升起》:自主式作者型創(chuàng)意的尷尬,
六、《投名狀》與《集結號》:體驗型創(chuàng)意的成熟標志,
第四節(jié) 2001一2008年中國電影的美學形態(tài)
一、敘事
二、時空
三、影像風格
結論 關于理論模型與工業(yè)關系論的思考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