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生于沒落的舊軍官家庭。家里終日彌散著燒鴉片的煙霧,永遠是下午的昏暗郁悶,專制的父親,廢人一樣的哥哥……這樣的生活場景,在日后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響的曹禺心中,注定激起永久的厭棄與詛咒的情緒,也匡定了曹禺劇作的母題與基調。而曹禺就讀的南開中學,歷來具有演劇傳統(tǒng),最終將他引上通往戲劇大師的藝術之路。在南開,曹禺在張彭春老師的指導下,不僅登臺演戲,而且改寫劇本,從易卜生的《國民公敵》、《娜拉》,高爾斯華綏的《斗爭》到霍普特曼的《織工》,從莫里哀的《慳吝人》到中國劇作家陳大悲、丁西林的戲……在15至20歲之間,曹禺所演所改寫的劇真不算少。張彭春老師還將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贈送給他研讀。在清華大學讀西語系時,曹禺回憶說,有一段時候,可以說早早晚晚都把時間放在讀西洋劇本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