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樓最后一人》以從容冷峻的敘述,揭示了當代印度社會的種種問題,以及人性深處慘淡的真相。同為快速掘起,令世界矚目,同時彼此有著競爭關系的大國,中國與印度面臨的不少問題十分相似,比如“拆遷”在中國也常成為熱議話題,書中的探討應能引發(fā)中國讀者的關注與思考。《塔樓最后一人》是一部長篇小說。孟買的維什拉姆小區(qū)毗鄰棚戶區(qū),在附近地帶曾經算得上相當體面的建筑,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已顯破敗。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住戶包括木材商,社會福利工作者,會計,房產經紀人……鄰里相處大體和睦。白手起家成為房產大鱷的開發(fā)商沙赫看中了這個區(qū),打算在這里造一幢名為“上海大樓”的豪華大廈,以作為他個人事業(yè)的收山之作與紀念豐碑。他給維什拉姆的住戶們開出了誘人的拆遷價格。維什拉姆的居民們反應不一,動心者抗拒者猜疑者各懷心思。老道的沙赫使出種種手段將反對者一一收服。最后只剩下一位向來備受鄰里尊重的退休教師“大師”堅持拒絕接受沙赫的條件,成為頑固的“釘子戶”。漸漸地,房產商與搬遷戶之間的對演化為鄰里間的戰(zhàn)爭,“大師”被眾人視為妨礙他們通往嶄新生活的絆腳石。全體居民結為同謀,聯(lián)合起來對這位老人以孤立、詆毀、恐嚇等方式施壓,直至邁出了令人駭然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