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設計與思路
四、理論創(chuàng)新
第一章 淵藪與延伸: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
視野下的民族交往理論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交往觀
二、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當代意義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下的民族交往理論
一、民族交往理論含義
二、中國民族交往的現實特點
第二章 引用與拓展:社會共生理論與文化涵化理論
第一節(jié) 社會共生理論
一、社會共生理論含義
二、社會共生理論在民族交往研究中的引用與思考
第二節(jié) 文化“涵化”理論
一、“涵化”含義
二、文化“涵化”理論在民族交往研究中的引用與思考
第三章 識古與通今:民族交往的歷史與現實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代表類型
一、民族互市
二、民族會盟
三、王朝朝貢
四、民族和親
五、民族戰(zhàn)爭
第二節(jié) 現代信息傳媒中的民族交往
一、民族政治交往
二、民族經濟交往
三、民族文化交往
四、民族社會交往
第四章 案例與分析:民族交往中的田野調查
第一節(jié) 北京朝鮮族聚居區(qū)民族交往調研
一、望京地區(qū)的發(fā)展概況及民族構成
二、望京地區(qū)民族關系現狀’
三、和諧民族關系中的和諧社區(qū)
四、幾點啟示
第二節(jié) 青海、內蒙古、廣西等地民族交往情況調研
一、青海省撒拉族民族交往情況調研
二、內蒙古自治區(qū)達斡爾族民族交往情況調研
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京族民族交往情況調研
第三節(jié) 內地西藏班的調研與思考
一、藏漢民族交往的個案體察
二、藏漢民族交往的深層啟發(fā)
第五章 觀察與視角:民族交往的認識維度
第一節(jié) 作為一種民族存在,民族交往是差異性與共享性的統(tǒng)一
一、民族交往的差異性
二、民族交往的共享性
三、民族交往是差異性與共享性的統(tǒng)一
第二節(jié) 作為一種民族過程,民族交往是歷時性與
共時性的統(tǒng)一
一、民族交往的歷時性
二、民族交往的共時性
三、民族交往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作為一種民族關系,民族交往是共生性與涵化性的統(tǒng)一
一、民族交往的共生性
二、民族交往的涵化性
三、民族交往是共生性與涵化性的統(tǒng)一
第六章 認知與剖析:影響民族交往的諸因素
第一節(jié) 影響民族交往的政治因素
一、民族政策的執(zhí)行與落實
二、民族法制的制定與執(zhí)行
三、民族利益訴求渠道的順暢與通達
第二節(jié) 影響民族交往的經濟因素
一、少數民族生活條件的貧困與落后
二、利益分配制度的缺陷與滯后
三、違反國家政策的行為與后果
第三節(jié) 影響民族交往的文化因素
一、民族意識的增強
二、宗教信仰的差異
三、人口流動中的文化碰撞
第四節(jié) 影響民族交往的社會因素
一、城市化進程導致民族結構發(fā)生變化
二、市場經濟發(fā)展致使交往中誠信缺失
三、群體性事件引發(fā)的認識與思考欠缺
第七章 闡釋與構建:和諧民族交往的意涵與和諧民族交往的路徑
第一節(jié) 和諧民族交往的意涵
第二節(jié) 和諧民族交往的思想淵源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
第三節(jié) 構建和諧民族交往的現實要求
一、民族分布格局的要求
二、滿足利益需求
三、彰顯時代主題
第四節(jié) 和諧民族交往的現實路徑
一、政通人和是實踐和諧民族交往的基礎
二、利益共享是實踐和諧民族交往的動力
三、文化交融是實踐和諧民族交往的導向
四、包容共生是實踐和諧民族交往的條件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