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寶建筑·北國經典》內容主要是京津、河北、山東和東北地區(qū)的國寶級古建筑。京津與河北為戰(zhàn)國時期燕趙故都,歷史上產生過許多為保衛(wèi)國土英勇捐軀的仁人志士。河北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爭霸之區(qū),至宋、遼、金時期,河北既是宋的邊陲重地,也是宋、遼對峙和交往的特殊地區(qū),又曾是金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生活在這里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營造了以漢族為主的大量古代建筑,隆興寺、獨樂寺、閣院寺、天寧寺等都是那一時期的代表。自11世紀中葉金朝在現(xiàn)北京地區(qū)建立首都——金中都以后,這里一直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先后為元朝、明朝、清朝的京城。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繼續(xù)延伸著它的輝煌。這座具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都,保留著距今約三千年前西周王城的基本格局。明清兩朝五百多年的皇宮、壇廟、寺院、道觀、園林、陵寢、城池、關隘建筑遺跡,至今尚在。而承德的外八廟和避暑山莊,規(guī)模宏大,是清王朝宗教和民族政策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山東是春秋時期齊魯故地,那里誕生過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孔子、孟子等先賢哲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自秦漢以來,就留存了大量墓、祠、闕等石構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建筑大量興建,佛教以濟南神通寺和長清靈巖寺為中心,道教以泰山和嶗山為中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遺存了很多雄偉、精美的塔、石窟、寺觀。明清時,莊園式建筑也大量發(fā)展。縱觀齊魯大地的古建筑,大多與尊孔重儒和帝王封禪有關。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孟子廟、顏回廟和泰山上古代君王的遺跡目不暇接,歷朝歷代都受到朝廷的保護。因此,山東境內的國寶建筑大都保存完好,其中一部分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東北既是中華古文化發(fā)展的源流之一,又是滿族的發(fā)祥地。清朝入關前努爾哈赤立國時的盛京——沈陽故宮至今保存完好,其中大政殿和十王亭的總體布局是八旗軍事政體的集中體現(xiàn),還依稀可見游牧民族帳篷議政的生活習俗,是民族發(fā)展史的活化石。因此,這條線可稱之為 “帝都之旅”“民族復興之旅”“文化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