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我國近現(xiàn)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們慣稱他為孫中山。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發(fā)動一系列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3年,發(fā)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任非常大總統(tǒng)。1924年,發(fā)起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仙逝,終年59歲。1940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早年接受教會教育,對世界局勢具有深刻的認識。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滿清統(tǒng)治、建立民國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終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晚年推動聯(lián)俄容共、國共合作政策,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迅速發(fā)展,是海峽兩岸都備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