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地會與怒江傈僳族概況
第一節(jié) 內地會在華傳教活動概述
一、內地會的創(chuàng)立、神學思想與組織特點
二、內地會的本色化進程
三、內地會在民族地區(qū)的活動
第二節(jié) 怒江傈僳族概況
一、族源
二、語言
三、20世紀上半葉怒江傈僳族社會、經濟、文化概況
第二章 “傈僳族使徒”傅能仁與傈僳族教會的建立
第一節(jié) 傅能仁的早期活動
一、來華前的預備
二、在云南騰越、保山的傳教活動
三、傅能仁早期宣教不利的因素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制傈僳文、建立傈僳族教會
一、緬甸浸禮會與內地會的合作
二、騰越宣教事工的發(fā)展
三、宣教重心的轉移
四、創(chuàng)制傈僳文字
五、傈僳族教會的進展
第三節(jié) 富有成效的傳教方法
一、因地制宜的傳教方式
二、堅持本色化原則
三、傳教士的堅持與耐心
四、傳教的成果
第三章 楊思慧夫婦的傳教活動與圣經翻譯
第一節(jié) 在云南潞西木城坡的傳教
一、在龍陵地區(qū)的活動
二、木城坡教會的建立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里吾底教會的發(fā)展
一、前往怒江上游的緣由
二、麻栗坪、里吾底的福音傳播
第三節(jié) 傈僳文《新約》與全本《圣經》的翻譯出版
一、傈僳文《圣經》的印制
二、傈僳文《圣經》的回顧
第四章 楊志英夫婦的傳教活動與圣經學校
第一節(jié) 查經班與巡回布道
一、在云南的早期活動
二、在麻栗坪的傳教
第二節(jié) 雨季圣經學校與教會教育的發(fā)展
一、雨季圣經學校的建立與發(fā)展
二、女子圣經學校
三、青少年與兒童的圣經教育
四、麻栗坪教會學校
第三節(jié) 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教會的態(tài)度
一、國民政府對教會活動的抵制
二、國民政府視野下的邊疆安全與教會
第四節(jié) 內地會撤離怒江地區(qū)
第五章 傈僳族教會本色化進程探析
第一節(jié)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的緣起
一、本色化傳教策略的提出
二、中國教會的本色化運動
第二節(jié) 傈僳族教會本色化進程
一、傈僳族教會本色化的由來
二、教會的自傳:本土傳道人的培養(yǎng)
三、教會的自主管理
四、教會的自養(yǎng)
第三節(jié) 與其他少數民族基督教會本色化的比較
第六章 20世紀50年代怒江傈僳族教會
第一節(jié) 新政權對教會的改造
一、中央訪問團的活動
二、新政權對教會的改造
第二節(jié) 50年代怒江傈僳族教會的“三自”愛國運動
一、50年代教會的自傳
二、50年代教會的自治
三、50年代教會的自養(yǎng)
第三節(jié) 50年代新政權教會改造探析
第七章 當代怒江傈僳族教會
第一節(jié) 教會的恢復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教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一、異端的出現與影響
二、境外教會的滲透與影響
第三節(jié) 當代傈僳族教會的社會功能
一、文字教育
二、民族文化傳承
三、社會交流
四、行為規(guī)范
第八章 基督教影響下的傈僳族文化變遷
第一節(jié) 傈僳族信教原因和特點分析
一、傈僳族信教原因分析
二、信教特點:群眾運動
第二節(jié) 基督教對傈僳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一、對傳統(tǒng)宗教的影響
二、對語言文字的影響
三、對姓名的影響
四、對婚俗的影響
五、對生活習俗的影響
六、對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
第三節(jié) “丟失的書卷”與文化挪用:文化互動的解讀
一、“丟失的書卷”:以神話元素為表征的社會處境
二、文化的挪用:信仰變遷中的基督教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