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與諸多香料,歷來以燃燒冒煙、散發(fā)香氣之形態(tài)用于祭祀。古來亦用于去除異味、驅蚊蟲。亦用于調節(jié)環(huán)境、增情撩緒等諸多作用。隨著社會之進步,人們對于香料之醫(yī)用功效日益重視,直至《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經典醫(yī)書也大量載錄。此,大抵是古來沉香等香料之主要功效。到了明代,就有人用來雕塑筆筒、佛像、如意等審美用器,只是因為香料太過稀缺貴重,至今尋來,亦是沒有看到幾件美器。當我面對本書中許多雕塑時,他們統(tǒng)統(tǒng)陳列在一間極大的房間內,初時應是茫然的,因為大都為沉香雕塑,其顏色又都是灰褐,難以辨清各自的廬山面目。倒是有幾件大型雕塑顏色淺黃,人物與景物極為鮮明,諸如《瑤池集慶》、《三十三菩薩》、《靈山集會》等。仔細上前觀看,老檀香的濃郁撲鼻而來,極是熏香。人物、亭臺樓閣、山石松竹似隨風吟唱,仙境怡然飄渺著高貴。在藝術大師李鳳強先生的介紹中,一種矜持的高貴味道越來越濃,張揚的沉香雕塑們在有無之間鮮活起來,仿佛每一線條與雕鑿鏤刻之間,靈動的一如潺潺溪水,低吟淺唱著人世滄桑,靈性愉悅地演繹著佛與菩薩們的慈悲。于是乎便著筆此些造化天地的藝術品,顛覆傳統(tǒng)的香料認知,與先生一起探討雕塑真諦,為這些香火傳承之載體,不朽雕塑藝術品們,著就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