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曾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而山西地處黃河以東,故稱河東。秦漢時期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顧炎武的《日知錄》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養(yǎng)癰遺患 之張守珪
張守珪(684年-740年),陜州河北(今山西平陸)人,唐朝名將。生來姿干瑰壯,慷慨尚義,善于騎射,與漢末為關公牽馬執(zhí)刀的周倉為同鄉(xiāng)。張守硅智勇雙全,戰(zhàn)功卓著,官至節(jié)度使,然而正是他的憐憫同情,改變了安祿山的命運,也給歷史釀造了“安史之亂”。
姑息養(yǎng)奸之楊玉環(huán)、李隆基
楊玉環(huán)(719年-756年),號太真,祖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為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羞花”一語即指楊玉環(huán)。她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玄宗之貴妃,禮數(shù)實同皇后。有人說,正是因為她的姑息養(yǎng)奸,才使得安祿山成為“天寶之亂”的罪魁禍首。
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稱唐明皇,其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庸,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大唐起源于太原,其祖母武則天為山西文水人,流淌著四分之一的河東血統(tǒng)。他亦是河東美女楊玉環(huán)的老公,依據(jù)“女婿頂半子”的說法,也應該算作是我們河東人了。
助紂為虐 之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2年),陜西華陰人,小字哥奴。通音律,會機變,善鉆營,著名奸相,史稱“口蜜腹劍”。在其政治生涯里,李林甫借河東貴婦為梯,貶河東臣僚為榮,樹河東奸相為敵……一生以河東人為鋪墊,居相位19年,專政自恣,杜絕言路,促成“安史之亂”。
禍起蕭墻 之楊國忠
楊國忠(?~756年),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為楊玉環(huán)族兄。楊玉環(huán)得寵后,他亦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職,因其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死于“馬嵬驛兵……
……
亂世梟雄 之安祿山
風起云涌 之封常清、張巡
力挽狂瀾 之郭子儀、李光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