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建筑史建筑·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tǒng)建筑

建筑·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tǒng)建筑

建筑·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tǒng)建筑

定 價:¥46.00

作 者: 漢寶德 著; 黃健敏 編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建筑 建筑史與建筑保護 建筑史與建筑文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376460 出版時間: 2014-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08 字數:  

內容簡介

  西方的現代建筑先驅視建筑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為生活而創(chuàng)造,為新時代而設計,是他們的建筑師的主要任務,傳統(tǒng)建筑對他們而言,充其量是一種環(huán)境的條件,而不是思慮的重點,他們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歷史。中國的建筑師則一直在尋求一個融合現代化與傳統(tǒng)化的中國建筑。在中國現代化之陣痛中,沒有一種藝術像建筑一樣遭遇到新形式的難產。因此中國建筑的現代化問題,自從建筑家有意識地尋求解答以來,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論題。到今天,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仍然沒有產生一個大家認同的方向。分析起問題的癥結,不外如下數端:(一)沉重的歷史使命感;(二)結構形式的巨大差異;(三)西化與現代化的混淆;(四)傳統(tǒng)定位的困惑。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于山東省日照市,1958年于臺灣成功大學建筑系畢業(yè),1964年赴美留學,先后取得哈佛大學建筑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臺迄今。2010年榮獲“中國建筑傳媒獎”杰出成就獎。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灣臺南藝術學院校長、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臺北市文化管理部門顧問等。早年于建筑系就學期間便創(chuàng)辦了《百葉窗》,爾后至20世紀70年代,陸續(xù)編輯出版《建筑雙月刊》《建筑與計劃》《境與象》等建筑專業(yè)雜志,致力推動臺灣現代建筑思潮,冀探討建筑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xù)創(chuàng)作中,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會與文化》《為建筑看相》《透視建筑》《筑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筑》《漢寶德談藝術》《漢寶德歐洲建筑散步》《漢寶德亞洲建筑散步》《漢寶德的人文行腳》《人與空間對話》《認識建筑》《人與空間對話》《漢寶德談美》《設計型思考》與《漢寶德建筑行》等書。曾為多家報紙和雜志撰寫專欄。在建筑方面,漢寶德于返回臺灣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筑立體派風格,爾后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后,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跡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xiāng)土形式建筑。其建筑作品屢獲建筑師雜志建筑獎。 黃健敏:《建筑Dialogue》雜志總編輯、黃健敏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中國臺灣中原理工學院建筑系畢業(y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筑碩士、中國臺灣臺北藝術大學美創(chuàng)所兼任助理教授、中國臺灣基隆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中國臺灣臺北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中國臺灣臺北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建筑師》雜志社副社長兼主編。 著作:《美國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貝聿銘的世界》、《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發(fā)現都市美西篇》、《發(fā)現都市美南篇》、《2001年臺灣建筑獎專輯》(主編)、《2002年臺灣建筑獎專輯》(主編)、《2003年臺灣建筑獎專輯》(主編)、《藝術盡在街頭》、《節(jié)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建筑桂冠普利茲克建筑大師》(主編)、《臺灣建筑的先行者》。

圖書目錄

中國建筑傳統(tǒng)的延續(xù) 板橋林宅的空間與形式 板橋林家花園  附錄:又是林家花園 彰化孔廟  附錄:彰化孔廟的修復與還原——記東海大學建筑系一次座談會/ 施叔青 屏東書院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跡維護應有的生命感 建筑·歷史·文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