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 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 研究設計
第一章 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概念
二 特點
三 構建和完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必要性
四 國家在少數民族權利救濟中的義務
第二節(jié) 構建和完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價值理念
一 維護國家安全與統(tǒng)一的理念
二 民族平等理念
三 “全面保障少數民族人權”理念
四 法律多元的理念
五 尊重與保護多元文化
第三節(jié) 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基本類型
一 源自超國家法(國際法)的權利救濟機制
二 源自國家法的權利救濟機制
三 源自亞國家法(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權利救濟機制
第二章 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jié) 經濟發(fā)展水平
一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救濟主體的影響
二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救濟程序的影響
三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國家民族政策
一 “土著保留地”政策下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
二 “民族聯(lián)邦”政策下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
三 “多元文化”政策下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
四 “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下的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
第三節(jié) 民族法律文化
一 民族法律觀念對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影響
二 民族法律制度對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影響
第四節(jié) 社會文化環(huán)境
一 習俗、道德、宗教
二 民族性格
三 語言文字
四 社會權威
五 人口規(guī)模與分布
第三章 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歷史演變——以夏河縣為例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行政建置及其演變
二 主要部落組織
三 兩大部落聯(lián)盟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救濟主體
一 政教合一制度形成之前
二 政教合一制度形成之后
三 民國時期
第三節(jié) 救濟程序
一 普通程序
二 神判程序
第四節(jié) 救濟方式
一 血親復仇
二 罰款
三 賠償
四 體罰(肉刑)
五 宗教懲罰
六 限制人身自由
第四章 少數民族權利行政救濟機制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概念
二 特點
三 憲法基礎——行政救濟權
四 基本類型
第二節(jié) 運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 運行現狀
二 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少數民族權利行政救濟機制的完善
一 樹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救濟的基本理念
二 積極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提高行政救濟人員素質
三 完善具體的行政救濟制度
四 完善行政救濟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監(jiān)督機制
五 在行政救濟中尊重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
第五章 少數民族權利司法救濟機制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概念
二 特點
三 憲法基礎——司法救濟權
第二節(jié) 運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 運行現狀
二 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少數民族權利司法救濟機制的完善
一 實現司法獨立
二 加強司法機構建設,提升司法人員素質
三 完善普通訴訟制度
四 構建憲法訴訟制度
第六章 少數民族民間權利救濟機制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概念
二 特點
三 價值
四 存在形式
第二節(jié) 運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 運行現狀
二 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少數民族民間權利救濟機制的完善
一 對民間救濟主體進行法律知識培訓
二 通過“規(guī)范化”建設,提升民間救濟的效果
三 實現民間調解與人民調解制度的融合
四 加強基層行政組織建設,引導民間權利救濟機制實現合法化
五 正確對待民族地區(qū)的習慣法“回潮”現象
第七章 少數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的協(xié)調與互動
第一節(jié) 多元化權利救濟機制的“競爭共存”關系解讀
一 理論層面原因解讀
二 制度層面原因解讀
三 實踐層面原因解讀
第二節(jié) “協(xié)調與互動”的可行性
一 習慣法與國家法之間存在客觀上的協(xié)調互動關系
二 傳統(tǒng)法律與現代性法律相互交融的可能性
三 “弱式的”法律多元下多元規(guī)則之間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
第三節(jié) “協(xié)調與互動”的關鍵:自治立法權
一 自治立法權的行使現狀
二 自治立法權行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 自治立法權的法律保障
第四節(jié) “協(xié)調與互動”的具體途徑
一 繼續(xù)強化公力救濟機制的功能
二 充分發(fā)揮民間權利救濟機制的作用
三 促使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的現代化
結語
一 對公力救濟機制進行正確定位
二 對民間權利救濟機制進行合理限制
三 多元化權利救濟機制“各司其職,各守本分”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