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學術疑點
一 本書接著誰講
二 接著講的第一個層面
三 接著講的第二個層面
四 貫穿的思想線索
五 由此的寫法
第一章 學界詩性話語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jié) 現狀的清理
一、基本現狀
二、共同特征
三、主要表現
第二節(jié) 動機的還原
一、動機之一:海德格爾熱大興于中國
二、動機之二: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位認同
三、兩種動機之間有關聯(lián)嗎
第三節(jié) 問題的呈現
一、混淆歷史差異
二、陷入邏輯矛盾
三、忽視學理依據
四、簡化中西語境
五、泛化語用實踐
第二章 詩性話語在古近代的演變
第一節(jié) 源頭的發(fā)生
一、古近代詩性話語基本特征與本書敘述方式
二、詩性話語的古希臘觀念源頭及其詞源交代
第二節(jié) 理路的發(fā)展
一、文藝復興前后的詩性觀
二、英國經驗主義的詩性觀
三、大陸理性主義的詩性觀
四、近代啟蒙運動的詩性觀
五、德國古典主義的詩性觀
六、近代浪漫主義的詩性觀
七、近代俄蘇國家的詩性觀
第三節(jié) 癥結的分析
一、二元論與主體性
二、古近代詩性話語演變對我國詩性話語研究的初步啟示
第三章 詩性話語在現當代的演變
第一節(jié) 轉折的樞紐
一、轉折的背景:文學對抗哲學
二、轉折的標志:叔本華與尼采的詩性觀
第二節(jié) 理路的推進
一、生命哲學的詩性觀
二、現象學一存在哲學一解釋學的詩性觀
三、精神分析學的詩性觀
四、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詩性觀
五、其他現當代思想的詩性觀
第三節(jié) 變化的詮釋
一、對伯林觀點的追問: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呈何關系
二、對劉小楓觀點的追問:詩的本體論與本體論的詩呈何關系
三、變化之一:從過去到未來
四、變化之二:從神圣到世俗
五、變化之三:從觀看到傾聽
第四章 詩性話語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第一節(jié) 人類的詩性
一、歷史視野中的維柯詩性觀
二、對文學詩性的啟示
第二節(jié) 本體的詩性
一、歷史視野中的海德格爾詩性觀
二、對文學詩性的啟、示
第三節(jié) 語言的詩性
一、歷史視野中的雅各布遜詩性觀
二、對文學詩性的啟示
第五章 三者的差異及其轉化關系
第一節(jié) 差異的區(qū)分
一、求異比求同更接近真相
二、詩性觀:從同一到差異
三、維柯與海德格爾在詩性觀上的差異
四、海德格爾與雅各布遜在詩性觀上的差異
第二節(jié) 轉化的理據
一、維柯詩性觀與海德格爾詩性觀的轉化理據
二、海德格爾詩性觀與雅各布遜詩性觀的轉化理據
第三節(jié) 實踐的檢驗
一、文學詩性的歷時層面:民本與人本
二、文學詩性的共時層面:消極烏托邦與積極烏托邦
第六章 如何以詩性話語研究文學
第一節(jié) 近義的辨析
一、詩性與詩歌性質
二、詩性與詩意、詩化
三、詩性與文學性、審美性
四、詩性與存在可能性
五、詩性與人性、神性、哲性
第二節(jié) 組合的考量
一、詩性作為名詞接受修飾
二、詩性作為副詞修飾別詞
第三節(jié) 修辭的批判
一、是私有語言或以言行事嗎?
二、神話修辭與非純粹性立場
第七章 詩性與中文傳統(tǒng)如何聯(lián)結
第一節(jié) 中文的傳統(tǒng)
一、單音節(jié) 性
二、同音眾多
三、音形混成
第二節(jié) 聯(lián)結的可能
一、節(jié) 律上的可能
二、聲韻上的可能
三、時態(tài)上的可能
第三節(jié) 融合的限度
一、釋文化維度上的融合限度
二、道文化維度上的融合限度
三、儒文化維度上基于非純粹性立場的揚棄性融合
第八章 詩性正義是否可能與必要
第一節(jié) 形式的正義
一、形式正義的積極性
二、形式正義面臨的第一個困難:以自由犧牲平等
三、形式正義面臨的第二個困難:以平等犧牲自由
四、對形式正義的超越:以“公民寫作”與“人的寫作”之辨為例
第二節(jié) 實質的正義
一、實質正義的積極性
二、實質正義面臨的第一個困難:以自由犧牲平等
三、實質正義面臨的第二個困難:以平等犧牲自由
四、對實質正義的超越:以“國民性批判”與“人性批判”之辨為例
第三節(jié) 詩性的正義
一、詩性正義不是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疊加
二、詩性正義在非純粹性立場上讓自由與平等同時和諧擴展至最大限度
三、詩性正義在西方的應用限度與在中國的應用洽適性
四、詩性正義在文學上的落實
五、詩性正義的具體運作:三種詩性觀的融合
六、詩性正義的實踐途徑舉隅
結語一種學術信念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