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災犧牲的90后武警戰(zhàn)士謝樵:
戰(zhàn)士忠誠青春不朽
昭通市魯甸縣公安消防大隊政治教導員陳蓉:
廢墟上的鏗鏘玫瑰
龍頭山派出所所長夏大猛:
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
民警楊洪仟:
英魂永駐
“烏蒙鐵軍”:
率村民生死大轉移
云南邊防總隊災區(qū)義診:
“我們沒有撤退時間表”
云南巧家民警唐遠均:
直面災難不退縮
巧家縣公安局副局長、交警大隊長古永熙:
癱倒在救災一線
昭通軍分區(qū)昭陽區(qū)人武部部長李四剛:
帶領民兵拼命救災的急先鋒
成都軍區(qū)13集團軍劉科:
“小伙子,你們立大功了,千萬注意安全!”
解放軍昆明民族干部學院30名少數民族學員:
“軍人就該沖鋒在前”
災區(qū)的“橋頭交警哥”羅輝:
一位心系災區(qū)的好警察
民警莫大鋼:
痛失親人仍堅守救災一線
檢察官馬勇: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堅守
彝良縣委常委、縣人武部政委沈古才: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
武警黃金部隊:
災難中,那群最可愛的人
云南邊防總隊副總隊長張琪:
指揮抗震救災,是我無上光榮的責任
昭陽區(qū)人武部政委夏洪帥:
用愛撐起生命的脊梁
陸軍第14集團軍某炮兵團余才皓:
唯一的請求
云南省昭通軍分區(qū):
爭分奪秒營救不畏艱險沖鋒
昭通交警:
保障生命通道線暢通
云南消防總隊特勤支隊:
英勇善戰(zhàn)的“橙衣軍團”
武警云南總隊昭通支隊朱發(fā)棟:
“大爺,我的軍帽你戴著”
武警云南總隊“8·03”抗震救災心理服務:
炎炎夏目送清涼
云南昭通軍分區(qū)政委張亮:
“精神不垮人就不會垮”
第二炮兵抗震救災部隊肖權:
“開路先鋒”
魯甸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馮國鳳:
走在抗震救災前沿的女法官
一對并肩奮戰(zhàn)災區(qū)的警察夫妻:
“再累我也要挺住”
武警8751部隊政委向榮貴:
“諸葛政委”
妹妹為救被埋哥哥刨斷手指:
“你們能不能幫我,找到哥哥的錄取通知書”
七旬夫婦:
徒手挖出四位家人
龍頭山龍泉村村民蔡關兵:
斧頭劈鐵鍬撬救出三人
犧牲在搶通現場的共產黨員繆方洲:
用生命延續(xù)“生命線”
孕婦互相鼓勵:
為了寶寶堅持!
雙臂保持托舉姿勢的女孩田應先:
地震前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舍身護奶奶的三兄弟:
出于本能的反應
累倒在抗震救災一線的共產黨員周清順:
村組長的擔當與燃燒
抗震救災英雄梁龍洲:
他的青春和生命定格在路上
客車司機馬永富震中安全轉移乘客:
“一個都不能少”
巧家縣馬樹鎮(zhèn)水磨村民小組長胡興柱:
臨危不亂沖鋒在前
巧家縣包谷垴鄉(xiāng)紅石巖村黨總支書記蔣先林:
不顧群眾就是失職
昭交集團魯甸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馬殿敏:
“災難面前要敢于擔當”
龍頭山鎮(zhèn)黨委書記李善云:
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昭通電視臺丁永權:
把悲傷留給自己
魯甸縣火德紅鎮(zhèn)黨委書記臧爾方:
釘在崗位上的共產黨員
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龍泉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唐正云:
廢墟上屹立不倒的主心骨
龍頭山鎮(zhèn)光明村黨總支書記譚德軍:
“我是支書,我先來”
小寨鎮(zhèn)黨委掛職副書記高燕:
孩子們的“臨時媽媽”
“父子兵”忙救援:
災區(qū)5日才見面
村醫(yī)黃明學:
堅守災區(qū)
李家妮:
為了那份深沉厚重的愛
李學科:
帶病抗震救災的“90后”新農村指導員
龍頭山供電所副所長李銳:
鐵打的漢子累倒搶險現場
魯甸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敏:
“龍頭山鎮(zhèn)最忙的人”
巧家縣藥山鎮(zhèn)泥石流隱患點檢測員李乾章:
挽救全村66個生命
挖掘機手李才清:
清障保通的開路先鋒
魯甸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張順云:
人刨手抬也要搶通生命線
包谷垴鄉(xiāng)紅箐村村支書孫選偉:
舍小家顧大家
包谷垴鄉(xiāng)周家坪村殘疾黨員何榮華:
他把鄉(xiāng)親視親人
大學生村官王世金:
地震中展本色
魯甸地方公路管理段段長張煜:
危難之處顯本色
巧家縣新店鎮(zhèn)開基村大學生村官楊德坪:
在救災路上扛好“村官旗幟”
魯甸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馬茜:
災區(qū)救援“千里馬”
巧家縣新店鎮(zhèn)青山村張家寶:
強忍喪子之痛帶病率領受災群眾自救
病床上的常禮煥:
堅決要求回崗位
昭通總段應急中心機械操作手胡廷斌:
感動在身邊最美交通人
魯甸縣火德紅鎮(zhèn)李家山村村醫(yī)楊國蘭:
生命的守護者
被垮塌的房屋掩埋的供電員工趙旗:
“我還能堅持,先送重傷員”
巧家縣檢察院檢察長石安軍:
危急關頭勇?lián)?
追憶在魯甸“8·03”地震中不幸遇難的龍頭山
司法所女干警馬金鳳:
永不凋謝的“金鳳”花
昭通市交通運輸局何明瑞:
一個抗震救災急先鋒與病危老父親的特殊約定
魯甸縣交通局總工程師李云曦:
勇于擔當的“80后”
“切糕王子”阿迪力·買買提吐熱:
萬斤切糕送災民
“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
“為災區(qū)人民做一鍋地道的新疆手抓飯!”
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蔡侯友:
災區(qū)“新聞父女兵”
昭通日報專職攝影師張廣玉:
沖鋒在災區(qū)一線的“摩托車記者”
山東黨員趙龍海:
千里送愛心
黑龍江黨員曹樹貴:
萬里援災區(qū)
滑板明星耿星:
摩托行走震區(qū)
丁福鳳、丁福建:
姐弟攜手在救災中升華青春
攜500萬資金前往一線救災的鄧啟平:
魯甸災區(qū)“硬漢哥”
楊四龍的感恩車隊:
這回不送土豆送拖拉機
巧家縣防震減災局楊崳:
8天免費為醫(yī)院傷員提供飯菜1658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偉:
“捕捉”地震波軌跡的人
張中華:
災區(qū)有個獨臂志愿者
云南昆鋼鋼結構有限公司:
“板房學?!北i_學“抗震民居”啟新篇
社會各界在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中踐行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
澎湃的力量高揚的旗幟
玉溪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療隊:
不畏艱險不辱使命
蒙牛志愿救援隊:
“哪兒有需要就上哪兒”
震區(qū)里的農民工“義務接送摩托隊”:
“災難面前,我們都是中國人”
活躍在災區(qū)的心理疏導服務志愿者:
青春在災區(qū)綻放
通信搶險隊員黃明:
在余震中架起生命線
昭通市疾控中心:
扛起災區(qū)防疫重任
魯甸縣國稅局:
奔走在災區(qū)的國稅人
抗震救災免費圖書閱讀點:
給災區(qū)群眾一個心靈的港灣
中電投牛欄江公司:
一個企業(yè)的責任與擔當
昭通市廣播電視系統(tǒng):
“鐵肩擔道義大愛存天地”
三峽集團:
情系魯甸
中國移動云南公司:
那些閃光的瞬間
“8·03”魯甸地震各民族抗震救災紀實:
廢墟上綻放的民族團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