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1788年出生于德意志但澤一個富商家庭。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yī)學,但興趣卻在哲學方面。1813年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18年,年僅30歲的叔本華完成其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書第三版引起轟動,掀起西方世界對“生命哲學”探討的新思潮。叔本華的哲學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和厭世主義思想的結合,其學說影響了一大批文學和哲學巨子,托爾斯泰、克爾凱郭爾、托馬斯?曼、王國維等都對其備加推崇。
劉大悲,原名劉崎,湖南攸縣人。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先后執(zhí)教于臺灣多所高校,并從事譯述工作。有譯著《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即《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選集》等。
陳曉南,臺灣臺中縣人,畢業(yè)于臺中師范學院,專事譯述,譯作有:《叔本華論文集》《愛與生的苦惱》《鄉(xiāng)愁》《海涅抒情詩選》等。
張尚德,湖南湘潭人,南懷瑾高足。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是臺灣屈指可數的國學和佛學專家。專著有《唯識新引》《到禪之路》《中國人是真的》等;譯著有《自由的哲學》《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人生的智慧》《到奴役之路》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