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價值論》介紹到公共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實現主體欲望和達成主體目的所具有的公共效用(客體的公共效用);是一定共同體的人們對其內在尺度的共識及其表達(主體的公共表達);是人們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為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評價、選擇和改造所使用的普遍性規(guī)范(以公益為導向的普遍規(guī)范)。公共價值是客體的公共效用、主體的公共表達和公益導向的普遍規(guī)范三者的統(tǒng)一。
公共價值問題凸顯出來,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因為在現代社會出現了個人主義危機、合洳}生危機和全球化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了公共價值的存在,意識到只有通過重建公共價值,才能有效地應對各種危機,實現和諧社會的共同理想。
公共價值以物的公共性為客觀基礎。物的公共性是在“主客二分”和“主體一主體”關系中產生、呈現的;物的公共性是由公共物品理論發(fā)現和揭示的,它主要包括消費過程中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物的公共性雖然具有相對性,隨人類社會的情境不同而不同,但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和基礎性。
公共價值以公共理性為主觀條件。公共理性是享有平等自由權利的公民的理性,它以公共推理和公共辯談為手段,它的目標是公共利益。公共理性不僅僅是一種思維能力,而且是一種道德能力。
作為一種道德能力的公共理性實質上就是公共價值,它在幾乎所有的本質特征上與公共價值是一致的。而公共價值的生成與實現實際上也離不開公共理性,沒有平等自由的公民,沒的公共推理和公共辯談,是無所謂客體的公共效用、主體的公共表達以及公益導向的普遍規(guī)范的,即無所謂公共價值。。
公共價值也以公共領域為前提。公共領域是不同主體共在的社會空間,是存在公共利益的社會空間,是公共理性運思的社會空間,因此也是產生公共價值的社會空間。公共領域必將產生公共價值,而公共價值也只有可能在公共領域中產生。因為沒有公共領域,也就意味著沒有共同生活、沒有不同主體同時在場、沒有公共利益,甚至于沒有公共理性,當然也就無須公共價值,也不可能產生公共價值。但公共領域一旦存在,公共價值也將應運而生。
公共價值的實現以公共治理為理想途徑。公共價值實現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要求公眾共同付出,因而要求對公眾行為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人類有史以來對公眾行為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方式可以概括為三種:政府管理方式、公共管理方式和公共治理方式,相應地人類實現公共價值的途徑也區(qū)分為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三種途徑。政府管理重統(tǒng)治職能、輕公共職能,重確立權威、輕控制權威和運用權威,導致“政府失靈”,其實現公共價值的質量和效率很低;公共管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失靈”問題,政府管理最核心、最根本的理念依然如故,全面拓展公民自由、提升公民價值、真正實現公共價值的訴求仍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滿足;公共治理因其具有公共性、公開性、公平性、有效性、法治性、民主性、多元性、互動性等特征,超越了公共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府失靈”問題,從而成為實現公共價值的理想途徑。
公共價值的生成與實現離不開心性修養(yǎng)。公共價值是公眾的價值,是公眾的價值共識,是公眾共享、共建的價值。要促進或推動公共價值的生成與實現,就必須營造一種團結合作、齊心協(xié)力的和諧氛圍。這要求公眾有一定的覺悟水平和自律能力。而人的覺悟和自律能力,只有通過心性修養(yǎng)才可能產生或者改善。因此,公共價值的生成與實現離不開公眾的心性修養(yǎng)。同時,公共價值也為心性修養(yǎng)提供目標和條件。
公共價值的實現以科學、民主、法治為有效手段??茖W為公共價值判斷和公共價值選擇提供依據,以確保公共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正確性;民主是形成公共價值共識的前提條件,是實現公共價值的力量源泉;法治是一種蘊含著諸多社會價值的綜合性觀念,其與科學、民主之間存在著不可割裂的邏輯關聯。法治的形成和展開與實現公共價值具有一致性,法治有利于公共秩序的形成,法治有助于提高實現公共利益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