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甲、門徑篇
第一章:名義
一、國學的興起與銷亡
二、新國學復興的意義
第二章:材料
一、文獻及其保存
二、文獻的整理
三、文獻之學
〈一〉目錄
〈二〉版本
〈三〉校讎
〈四〉輯佚
〈五〉辨?zhèn)?br>第三章:方法
一、由數據到系統(tǒng)性思惟
〈一〉熏習
〈二〉離章辨句
〈三〉知類通達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識
〈一〉方法與工具
〈二〉方法與思惟
〈三〉方法與方法論
〈四〉法與活法
第四章:語言
一、音的演變
二、詞的特點
三、句的形態(tài)
四、語言與思惟
第五章:文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表意的體系
三、構造的原理
四、發(fā)明的歷程
五、思想的歷史
第六章:訓詁
一、因言以明道
二、語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途徑
第七章:經
一、經典化
二、圣典崇拜
三、經學歷史
四、傳經體系
五、經典不死
第八章:史
一、文字的書寫
二、史官的傳統(tǒng)
三、個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發(fā)展
五、民史的現象
第九章:子
一、子學之變
二、先秦諸子
三、諸子之衰
四、研究諸子
五、解釋歷史
六、開放閱讀
第十章:集
一、文集之興
二、總集
三、別集
四、全集
五、叢書
第十一章:儒
一、儒家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分
三、儒學的分化
四、經生、文士與文吏
五、道學、經世與宗教
六、儒家型社會
第十二章:道
一、道教的來歷
二、道教的性質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資料
第十三章:佛
一、中國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論
三、佛教的歷史
四、佛教的資料
第十四章:余論
乙、登堂篇
第一章、國學的書目:胡適與梁啟超
第二章、國學的講說〈一〉康有為
第三章、國學的講說〈二〉章太炎
第四章、國學的講說〈三〉馬一浮
第五章、國學的教育:清華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