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司馬光二十歲時就中了進士甲科。曾任諫議大夫、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在政治思想上,司馬光是比較保守的。他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反對王安石變法,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在其主持朝政時,排斥新黨,廢止新法。去世后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司馬光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奉旨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 司馬光一生的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在文學、經學、哲學、醫(yī)學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詣。歷史上,司馬光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為儒家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