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清朝發(fā)展史及其在京沈問的大量遺存
1.1.2 京沈間各遺存的孤立存在和破壞現(xiàn)狀
1.1.3 世界對遺產保護的整體性趨勢
1.2 遺產廊道的由來及概念
1.2.1 遺產廊道的由來和形成背景
1.2.2 遺產廊道的概念、特點和判定標準
1.2.3 美國國家遺產廊道及類似項目
第2章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及價值
2.1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概念的提出
2.1.1 京沈間遺產現(xiàn)象的密集性
2.1.2 京沈間遺產現(xiàn)象的共同主題
2.1.3 建立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
2.2 廊道“清文化”主題特色分析
2.2.1 滿族所建都城的“清文化”特色分析
2.2.2 清祖陵的“清文化”特色分析
2.2.3 滿族宮殿的“清文化”特色分析
2.2.4 滿族民居的“清文化”特色分析
2.3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意義及價值
第3章 清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與方法
3.1 一般決策方法概述
3.2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驟
3.2.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3.2.2 層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驟
3.3 層次分析法用于構建京沈廊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4 層次分析法用于構建京沈廊道的步驟
第4章 廊道文化遺產資源的評價指標分析
4.1 “清文化”評價指標構成
4.1.1 源于滿族崛起及入關前明清戰(zhàn)爭的歷史主線
4.1.2 源于清朝皇帝東巡祭祖的歷史主線
4.1.3 源于清前期藏傳佛教在滿族傳播的歷史主線
4.1.4 源于清前期滿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歷史主線
4.2 “地理位置”和“現(xiàn)存情況”評價指標構成
4.2.1 滿族崛起及人關前明清戰(zhàn)爭的文化遺產分布和現(xiàn)狀
4.2.2 清朝皇帝東巡祭祖的文化遺產分布和現(xiàn)狀
4.2.3 清前期標志藏傳佛教在滿族傳播的文化遺產分布和
現(xiàn)狀
4.2.4 清前期滿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文化遺產分布和現(xiàn)狀
4.3 廊道四條主線的文化遺產分布規(guī)律分析
第5章 構建廊道的計算過程及結果分析
5.1 構造廊道文化遺產評價標準的判斷矩陣
5.2 文化遺產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5.3 文化遺產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5.4 計算結果分析與決策
5.5 廊道遺產資源總體構成分析
5.5.1 普查與登錄情況分析
5.5.2 遺產資源分布地區(qū)分析
5.5.3 遺產資源類型構成分析
5.5.4 遺產資源保護級別分析
5.5.5 遺產資源保護現(xiàn)狀分析
5.6 具有滿族特色的其他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
遺產資源
第6章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現(xiàn)狀與保護
6.1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現(xiàn)狀情況
6.1.1 節(jié)點現(xiàn)狀概況
6.1.2 節(jié)點的利用與功能現(xiàn)狀
6.1.3 節(jié)點的管理現(xiàn)狀
6.1.4 保護經費情況
6.2 目前存在的問題
6.2.1 缺乏對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整體保護的認識
6.2.2 缺乏遺產廊道整體保護的法規(guī)條例和管理
制度
6.2.3 缺少遺產廊道旅游開發(fā)整體優(yōu)勢的驅動
6.2.4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矛盾凸現(xiàn)
6.3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保護原則
6.3.1 整體性保護原則
6.3.2 原真性原則
6.3.3 動態(tài)、階段性保護原則
6.3.4 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6.4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的保護方法
6.4.1 整體系統(tǒng)的提出
6.4.2 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構成
6.5 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整體系統(tǒng)的保護
6.5.1 項目系統(tǒng)
6.5.2 解說系統(tǒng)
6.5.3 交通系統(tǒng)
6.5.4 支持系統(tǒng)
第7章 廊道地理信息庫的建立
7.1 建立廊道地理信息庫的意義
7.2 廊道地理信息庫構造原則
7.3 廊道地理信息庫的實現(xiàn)環(huán)境
7.4 廊道地理信息庫的構成
7.4.1 初始界面和主界面
7.4.2 廊道主線遺產資源信息
7.4.3 廊道整體格局信息展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