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與其他傳播類基礎教材似乎并無二致,但是深入其中, “革命”的蘊意(雖然字面上并非言必如此)滲透字里行間。從印刷媒體的興衰到新媒體給世界帶來的沖擊,本書帶領讀者穿越大眾傳媒的歷史,借此闡釋這樣一個事實:大眾傳媒的歷史由一系列技術帶動的革命構成,而且每次傳媒革命都帶來了社會、文化、政治的巨大變革。如作者所言,“要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就必須了解是過去發(fā)生的什么事情把我們帶到了這個地方?!弊x完此書,無論是大眾傳媒消費者,還是大眾傳媒(未來的)工作者,可能都會更清醒、更清楚地看待自己身處的傳媒世界。
面向數字土著 本書是一本面向“數字土著”的傳播學教材。這本書的寫作、設計目的是要迎合出生于數字時代的學生的胃口(作者稱這一代人為“數字土著”)。他們技術上老練,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掌握了數字時代尋求社會與學業(yè)生存的必備本領:擁有Facebook賬戶、發(fā)Twitter、玩兒智能手機和博客……他們泡在網上的時間比花在圖書館里的時間要長;用文字表達比交談多;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通常是同時擁有花樣繁多的交流平臺,習慣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消費媒體。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本書著力構建讀者——無論是媒介消費者還是媒介工作者——的批判性思維。今天,媒介渠道多種多樣,媒介內容鋪天蓋地,作為大眾傳媒消費者,具備媒介素養(yǎng)可以更好地理解傳媒技術和偏見如何影響我們所能獲得的大量信息。對于(未來的)媒介工作者來說,作者認為,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一個從業(yè)者需要具備與自身技藝和能力相輔相成的批判意識。本書借用了許多爭議性的案例,或是觸及不少爭議性的話題,作者并沒有自下結論,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或質疑,啟發(fā)讀者思考。與此類似,本書每章末尾均提供了“批判性”思考題,供讀者就有關問題進行思辨。
講故事 本書強調了故事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和力量。本書自身其實就是通過講故事傳播信息和思想的范例。本書每一章由一個故事開篇,通過故事展示每一章的主題,吸引學生進入大眾傳媒世界。此外,本書通篇多由具體案例構成,通過具體實例啟發(fā)讀者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