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歷史演變
1.淮劇的淵源
——從香火戲、門彈詞到鹽淮小戲
2.淮劇戲曲形態(tài)的蛻變
——徽戲藝術元素的有機滲入
3.淮劇南漸于海上的繁盛
——拓展“外江”,進入大都市
4.烽火年代的淮劇新樣態(tài)
——生機蓬勃的新淮戲運動
5.現(xiàn)當代歷史背景下的淮劇新貌
——立足時代、追尋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
二 舞臺特征
1.淮劇曲調
2.淮劇語言
3.淮劇劇目
4.淮劇新姿
三 名伶流派
1.蜚聲淮壇的名伶
2.獨領風騷的流派
3.淮苑飄香的“梅花”
四 作家作品
1.羅懷臻與《金龍與蜉蝣》
2.趙萊靜、羅周與《千古韓非》
3.賀壽光、徐恒斌、宋澤夫與《奇婚記》
4.陳明、馮國才與《雞毛蒜皮》
5.沙黑與《板橋應試》
6.馬仲怡、呂君樵與《女審》
7.顧魯竹、馬仲怡與《探寒窯》
8.盧冬紅與《太陽花》
9.姜邦彥、樂民與《打碗記》
10.顧魯竹、李曉民與《三女搶板》
11.曹耀南與《金水橋》
12.王健民、單弦與《啞女告狀》
13.喬谷凡、陳慧君與《愛情的審判》
14.鎮(zhèn)江市淮劇團與《舍妻審妻》
15.江曲、河歌與《贊貂蟬》
16.蘇毅謹、梁小鴛與《斬韓信》
17.董輝與《父母心》
18.徐新華與《大路朝天》
19.袁連成與《王玉蓮》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