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論“天、地、人”
先秦各家學派的天道觀 002
“天人合一”學說及其意義 008
論“道始于情”與儒學的性情說 020
孔子的“天道觀”理論分析 033
孟子的“人事”、“天命”思想 042
莊子思想中“我”、“至人”、“道”的關系 046
董仲舒哲學體系中“天”的性質及天人關系 050
《太平經》的內容主旨:三一為宗“天、地、人” 063
關于人本主義的問題:天、地、人 070
論“以人為本,道行天下” 072
二 論“儒、釋、道”
儒 080
儒學的三個視角 080
儒學與經典詮釋 084
儒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099
為什么研究孔子和儒學 106
儒、道思想中的某些方面至今仍有益于人類 110
論儒、釋、道“三教歸一”問題 120
“三智”儒釋道 132
道 134
道教的產生 134
道教的成因與建立 139
道教哲學的特點 145
關于早期道教的看法 149
道教在東晉南北朝的發(fā)展過程 151
論《道德經》建立哲學體系的方法 169
《道德經》導讀 179
釋 205
佛教傳入中國值得借鑒的三方面 205
一心三觀,空假中一體圓融 211
佛教天臺宗的哲學意義 213
佛教華嚴宗的哲學意義 215
禪宗—中國化的佛教 219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231
三 論“中、西、印”
思考中國哲學 264
儒學與外來文化的傳入 278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287
西方文化傳入 289
漫長的中西文化之爭 292
“會東西之學,成一家之言” 303
當今中西文化交流與會通的趨勢 306
儒學與馬克思主義 316
“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項目啟動會議湯先生的發(fā)言紀要 326
淺談湯一介先生論“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 329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 343
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文化的雙向選擇 348
“三智”中、西、印 350
四 論“真、善、美”
關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命題—中國哲學中“真、善、美”問題 352
論“天人合一” 357
論“知行合一” 370
在三智陽明商系傳習班開班典禮上的講話 380
論“情景合一” 382
論儒家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391
從“真、善、美”詮釋三智 411
宗教:信仰“真、善、美” 414
論中西文化在真、善、美問題上的比較 416
五 論“商業(yè)文明”
文明是什么? 436
思考“文明” 439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文明”? 443
中國文化能否為“文明的共存”作出貢獻? 446
國學教育和東西方文明 455
儒學何用? 457
民族崛起與文化復興 461
傳承中華文化,振興民族精神 469
儒家倫理與中國現代企業(yè)家精神 473
企業(yè)家參與《儒藏》編纂的重要意義 482
現代社會中的書院 484
經濟發(fā)展仍需要提倡奉獻精神和道德責任意識 487
“人間佛教”之意義 492
自我和無我 499
中國的儒道文化可以讓文明不再沖突 505
用人文精神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510
略論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正義觀 514
湯一介先生與“普遍和諧觀念”的重構 518
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將是不可逆轉的 540
后 記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