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新時期文論關于審美問題的研究為線索,對于“文革”后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發(fā)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新時期之初,隨著審美現代性進程的重新啟動,藝術工具論受到廣泛質疑和批判,審美開始擺脫狹隘政治的附庸而走向獨立;與此同時,以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理論探討為契機,推動了認知再現論和情感表現論的復興,審美現代性主客觀方面分化對峙發(fā)展的格局初步顯現出來。但是,進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文藝理論急劇地“向內轉”,審美現代性主客觀方面的動態(tài)平衡被打破了。認知再現論的衰落使情感表現論失去了現實生活的根基,只能孤守狹小的內心和唯美的形式,顯得空靈而蒼白,實際上重蹈了古代審美封閉的覆轍。90年代直至21世紀,市場的喧囂最終打破了審美的孤立。于是,或成為漂亮的商業(yè)包裝,或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理論武器,就成為消費主義語境下新的選擇。但這不過是從審美封閉轉為審美殘缺,表明中國的審美現代性遠未走出古代的陰影,其未來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