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通過文本閱讀和田野調查,關注了中國城市穆斯林流動人口、外籍穆斯林、鄉(xiāng)村寺坊組織、清真寺功能、開經禮儀等,分析和評價了馬長壽先生對清代同治回民起義的調查研究價值、民間流行的消經文本,對貝魯特、吉隆坡和廣州三地的伊斯蘭文化做了歷史人類學反思,批評了國外未在中國做過深入田野調查的學者對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的誤讀。作品同時關注了傳統(tǒng)伊斯蘭經學、域外穆斯林社區(qū)、伊斯蘭宗教職業(yè)者、歸信穆斯林、經學與漢學關系、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在中國的兩種本土化路徑等,并對近年來出版的部分作品進行了評論和推介。本書旨在通過人類學的視野研究宗教,挖掘田野資料的價值,關注大傳統(tǒng)較為忽視的民間傳統(tǒng),拓寬視野關注域外和域內兩種伊斯蘭文化,以人類學多元文化、尊重他者、地方性知識、文化解釋等理論,宣揚文化寬容和族群和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