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
一 我們知馬一浮先生很難
二 馬一浮其人就是一個文化典范
三 馬一浮是當之無愧的思想家
四 馬一浮的儒佛會通的學問結構
五 馬一浮的學問是“達道之學”
六 馬一浮“國學論”的學理價值
七 馬一浮言文體制的典范意義
八 馬一浮的詩學成就
第二章 馬一浮青少年時期的學問儲備
一 早慧的天才
二 接觸“外學”
三 讀書最多的人
四 陋巷高士
五 “任道不惑”,“必歸于儒”
六 《悲秋四十韻》
七何處“遣悲懷”
第三章 馬一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tài)度
一 馬一浮學問經歷的故事
二 馬下浮對讀書之道和學問義涵的闡釋
三 馬一浮的為學觀念和進學途徑
第四章 馬一浮和“六藝論”
一 “六藝”溯源
二 “天下雖干戈,吾心仍禮樂”
三 “楷定國學名義”
四 “六藝該攝一切學術”
五 “六藝之道”炳然常存
六 “尚亨于野,無吝于宗”
七 “救得一分是一分”
第五章 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
一 分析名相和排遣名相
二 理氣:體用一原
三 智能:知行合一,性修不二
四 “言行者,君子之樞機”
……
第六章 馬一浮與復性書院
第七章 馬一浮的儒佛會通思想
第八章 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
第九章 馬一浮與國學
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