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質背景
1.1 構造背景
1.2 地層特征
1.2.1 上三疊統(tǒng)地層發(fā)育特征
1.2.2 侏羅系地層發(fā)育特征
1.2.3 白堊系地層發(fā)育特征
1.3 油氣聚集區(qū)的劃分及資源分布
2 四川盆地致密碎屑巖氣藏烴源巖特征
2.1 烴源巖發(fā)育特征
2.1.1 上三疊統(tǒng)
2.1.2 下侏羅統(tǒng)
2.2 烴源巖有機質豐度
2.2.1 有機碳含量
2.2.2 氯仿瀝青“A”含量
2.2.3 有機質豐度綜合評價
2.3 烴源巖有機質類型
2.3.1 干酪根元素組成
2.3.2 干酪根顯微組分
2.3.3 干酪根碳同位素
2.3.4 氯仿瀝青“A”族組分
2.3.5 巖石熱解參數
2.3.6 有機質類型綜合評價
2.4 烴源巖有機質成熟度
2.4.1 鏡質體反射率
2.4.2 巖石熱解參數
2.4.3 正構烷烴奇偶優(yōu)勢
2.4.4 有機質成熟度綜合評價
2.5 烴源巖綜合評價
3 四川盆地陸相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
3.1 川西地區(qū)
3.1.1 天然氣基本特征
3.1.2 天然氣成因類型
3.1.3 天然氣氣源追蹤
3.2 川中地區(qū)
3.2.1 天然氣基本特征
3.2.2 天然氣成因類型
3.2 13天然氣氣源追蹤
3.3 川南地區(qū)
3.3.1 天然氣基本特征
3.3.2 天然氣成因及氣源分析
3.4 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綜合分析
4 四川盆地致密碎屑巖儲層特征
4.1 儲層基本特征
4.1.1 巖石學特征
4.1.2 成巖作用
4.1.3 儲集空間特征
4.1.4 儲層物性特征
4.1.5 儲層分類評價
4.2 相對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
4.2.1 相對優(yōu)質儲層發(fā)育的主要地質因素
4.2.2 深埋藏砂巖相對優(yōu)質儲層水巖作用及次生孔隙形成機理
5 四川盆地致密碎屑巖氣藏成藏年代
5.1 須家河組氣藏成藏年代
5.1.1 主力烴源巖生排烴史
5.1.2 包裹體均一溫度定年
5.1.3 封蓋條件及儲蓋層演化
5.1.4 自生伊利石K.Ar定年
5.1.5 充填礦物EsR定年
5.1.6 顯微熒光分析
5.1.7 成藏年代綜合分析
5.2 侏羅系氣藏成藏年代
5.2.1 川西地區(qū)侏羅系氣藏成藏年代
5.2.2 川中地區(qū)侏羅系油氣藏成藏年代
6 四川盆地致密碎屑巖成藏主控因素與富集規(guī)律
6.1 四川盆地陸相致密碎屑巖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
6.1.1 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
6.1.2 侏羅系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
6.2 成藏模式探討
6.2.1 上三疊統(tǒng)氣藏成藏模式
6.2.2 侏羅系氣藏成藏模式
6.3 四川盆地陸相大中型氣田富集規(guī)律
6.3.1 四川陸相盆地大中型油氣田分布特征
6.3.2 烴源巖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6.3.3 沉積相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6.3.4 構造及其演化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6.3.5 古隆起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6.3.6 封蓋條件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6.3.7 圖閉類型與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富集的關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