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水利工程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與應用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與應用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與應用

定 價:¥70.00

作 者: 吳保生,鄭珊 著
出版社: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7038368 出版時間: 2015-1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5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與應用》針對河床由非平衡狀態(tài)向平衡狀態(tài)調整的機理分析和過程描述,提出了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和模型,存在通用積分、單步解析、多步遞推三種模式,適用于模擬不同條件下的河流非平衡演變過程。模型揭示了河床滯后響應的物理本質,豐富了河床演變學的理論和方法。模型應用于模擬黃河干、支流平灘面積和平灘流量的變化過程,三門峽水庫的庫區(qū)泥沙長期淤積過程,潼關高程變化過程及其抬升造成的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積過程,黃河下游河道受河口延伸和來水來沙變化產(chǎn)生的累計淤積過程,美國華盛頓州圖特河北汊受火山爆發(fā)影響后的沖淤調整過程,三峽水庫修建后洞庭湖區(qū)釘螺的垂向遷移過程等,均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逗哟惭葑兊臏箜憫碚撆c應用》可供從事河流動力學、河床演變學、河流地貌學及河道整治與規(guī)劃、防洪減災、河流生態(tài)修復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員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暫缺《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理論與應用》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
1.1 河床的非平衡演變過程
1.2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現(xiàn)象
1.2.1 河床演變滯后響應的物理模式
1.2.2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時間與調整速率
1.3 滯后響應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性
1.4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5 本書的安排
第2章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模型
2.1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模式
2.2 河床演變的滯后響應模型
2.2.1 基本模型
2.2.2 通用積分模式
2.2.3 單步解析模式
2.2.4 多步遞推模式
2.3 滯后響應模型的其他形式
2.3.1 調整初始條件影響權重的計算公式
2.3.2 考慮不同年份調整速度差異的計算公式
2.3.3 同時考慮汛期和非汛期水沙條件的計算公式
2.3.4 通用積分模式的離散計算公式
2.4 滯后響應模型的應用步驟與討論
2.4.1 不同計算模式的適用條件
2.4.2 模型應用的步驟
2.4.3 模型參數(shù)的確定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黃河干支流平灘流量對水沙變化的響應過程模擬
3.1 引言
3.1.1 平灘流量的研究意義
3.1.2 平灘流量的研究內容
3.1.3 平灘流量的研究現(xiàn)狀
3.2 黃河下游水沙及河道形態(tài)變化
3.2.1 黃河流域及下游河道概況
3.2.2 黃河下游來水來沙條件
3.2.3 黃河下游河道形態(tài)變化
3.3 黃河下游平灘面積對水沙變化的響應與模擬
3.3.1 黃河下游平灘面積的確定
3.3.2 平灘面積與汛期來水來沙量的關系
3.3.3 平灘面積的滑動平均計算方法
3.3.4 平灘面積的滯后響應模型
3.4 黃河下游平灘流量對水沙條件變化的響應與模擬
3.4.1 平灘流量與來水來沙條件的關系
3.4.2 平灘流量的滑動平均計算方法
3.4.3 平灘流量滯后響應模型
3.4.4 考慮與不考慮初始條件的模型比較
3.4.5 平灘流量滯后響應模型的改進方法
3.5 黃河內蒙古河段平灘流量對來水來沙變化的響應與模擬
3.5.1 黃河內蒙古河段概況及來水來沙條件
3.5.2 黃河內蒙古河道的形態(tài)變化
3.5.3 平灘流量對水沙條件的響應
3.5.4 平灘流量的滯后響應模型
3.5.5 滯后響應模型的簡化方法
3.6 渭河下游平灘流量對來水來沙變化的響應與模擬
3.6.1 渭河下游河道概況及來水來沙條件
3.6.2 渭河下游河道的形態(tài)變化
3.6.3 渭河下游平灘流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3.6.4 渭河下游平灘流量的滯后響應模型
3.7 基于河段平均的平灘流量的計算方法
3.7.1 河段平灘流量的計算方法
3.7.2 黃河下游河段平灘流量的計算結果
3.8 平灘流量對水沙過程的響應時間
3.9 本章小結
第4章 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過程的模擬
4.1 引言
4.1.1 水庫泥沙的淤積與管理_
4.1.2 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
4.2 三門峽水庫簡介
4.2.1 三門峽水庫概況
4.2.2 三門峽水庫的改建
4.2.3 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
4.3 潼關高程的變化過程及影響因素分析
4.3.1 入庫水沙條件的變化
4.3.2 潼關高程的抬升過程
4.3.3 潼關高程與水庫淤積的變化過程
4.3.4 潼關高程與壩前水位的關系
4.3.5 潼關高程與水沙條件的關系
4.4 三門峽水庫淤積及潼關高程的滯后響應
4.4.1 潼關高程對庫區(qū)淤積的滯后響應
4.4.2 庫區(qū)淤積對壩前水位的響應規(guī)律
4.4.3 潼關高程對入庫水量的響應規(guī)律
4.4.4 潼關高程與水流能量的關系
4.4.5 非汛期潼關高程的響應規(guī)律
4.5 三門峽水庫潼關以下庫區(qū)河床縱剖面的滯后響應
4.5.1 水庫不同運用時期的縱剖面
4.5.2 蓄清排渾以來的縱剖面變化
4.5.3 潼坫段比降變化特點
4.6 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的滯后響應模型
4.6.1 庫區(qū)累計淤積量對壩前水位的滯后響應模型
4.6.2 潼關高程對入庫水量的滯后響應模型
4.6.3 潼培段河床比降對壩前水位的滯后響應模型
4.7 本章小結
第5章 黃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積過程的模擬
5.1 引言
5.1.1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的淤積問題
5.1.2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沖淤演變研究進展
5.2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演變特征
5.2.1 來水來沙條件
5.2.2 河道沖淤演變的特點
5.2.3 河道沖淤演變對潼關高程的滯后響應
5.3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積過程的滯后響應模型
5.3.1 考慮潼關高程影響的淤積量計算方法
5.3.2 考慮來水來沙和潼關高程協(xié)同作用的淤積量計算方法
5.3.3 兩種淤積量計算方法的比較
5.4 潼關高程和水沙條件對河道沖淤影響的定量分析
5.4.1 潼關高程的影響
5.4.2 水沙條件的影響
5.4.3 潼關高程和水沙條件對近期河道淤積的影響
5.5 渭河下游河道沖淤空間分布的計算方法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黃河下游沖淤演變過程的模擬
6.1 引言
6.1.1 黃河下游河床沖淤演變的研究進展
6.1.2 黃河下游侵蝕基準面變化機理的研究進展
6.2 利津3000m3/s同流量水位的影響因素及變化特點
6.2.1 來水來沙條件對利津水位的影響
6.2.2 河口淤積延伸對利津水位的影響
6.3 黃河口特征水位變化的概化模式
6.3.1 黃河口改道點上、下游河段的演變特征
6.3.2 黃河口河道比降及水位變化的空間分段模式
6.4 黃河口特征水位變化過程的模擬
6.4.1 利津一西河口3000m3/s同流量水位差的計算方法
6.4.2 西河口3000m3/s同流量水位的計算方法
6.4.3 利津3000m3/s同流量水位的計算方法
6.4.4 采用河長的實測值計算同流量水位
6.4.5 采用河長的計算值計算同流量水位
6.5 黃河下游河道沖淤演變過程的模擬
6.5.1 黃河下游沖淤演變的影響因素及特征
6.5.2 黃河下游長時段沖淤演變的計算方法
6.6 河口淤積延伸與黃河下游沖淤的耦合計算與預測
6.6.1 黃河口延伸與下游河道沖淤的耦合計算方法
6.6.2 黃河口延伸與下游河道沖淤的預測計算結果
6.7 本章小結
第7章 美國圖特河北漢沖淤過程的模擬
7.1 引言
7.2 圖特河北漢流域概況
7.3 圖特河北漢的調整過程及特點
7.3.1 河道垂向的調整
7.3.2 河道橫向的調整
7.3.3 河道縱剖面的調整
7.4 圖特河北漢河床深泓高程的調整過程模擬
7.4.1 水沙條件的估算
7.4.2 河床深泓高程的調整過程模擬
7.4.3 河道平衡比降的變化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黃河河床演變分析
8.1 引言
8.2 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簡介
8.2.1 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發(fā)展現(xiàn)狀
8.2.2 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基本原理
8.2.3 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類型
8.2.4 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特點
8.2.5 BP模型簡介
8.3 黃河干支流平灘流量影響因子分析
8.3.1 平灘流量影響因子選取
8.3.2 平灘流量模型方案確定
8.3.3 黃河下游平灘流量的計算模型與結果
8.3.4 渭河華縣站平灘流量的計算模型與結果
8.3.5 內蒙古三湖河口站平灘流量的計算模型與結果
8.4 三門峽水庫潼關高程影響因子分析
8.4.1 潼關高程影響因子的選取
8.4.2 潼關高程模型方案的確定
8.4.3 潼關高程的計算模型與結果
8.5 本章小結
第9章 基于小波變換的黃河河床演變分析
9.1 小波分析原理
9.2 黃河流域平灘流量的多時間尺度特性
9.3 平灘流量與水沙條件的多時間尺度變化關系
9.4 本章小結
第10章 釘螺分布對水位變化的滯后響應
10.1 引言
10.2 釘螺分布及水位資料
10.3 釘螺垂向分布的滯后響應模型
10.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