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華夏文明是圍繞太行山起源的,在華夏先民的生存空間與地理概念中,太行山就是他們的“天下之脊”。由太行山北至大興安嶺,南達雪峰山的南北走向山脈,是東部低地中國與西部高原中國的自然分野,太行山既是造就東部華北平原的母地,也是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重要接合帶。太行山是一個罕見的地質景觀富集帶,目前已形成中國最龐大的獨具特色的地質公園群落。長崖、曲峽和塔峰,是太行山最具美學價值和觀賞性的景觀三絕。在太行山地區(qū),橫切山脈的谷地被稱為陘,利用這些天然通道,歷史上在太行山形成了以太行八陘為主要脈絡的陘道與關隘。太行山長崖連綿、絕壁高聳,20世紀60至90年代,被隔絕于深山中的村民,在南太行的懸崖絕壁之上硬鑿出了一條條掛壁公路,成為人類筑路史上的罕見杰作。諸多大河穿太行山而出,這里既有漳河十二渠、枋口堰等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有紅旗渠這樣的現(xiàn)代水利工程。但水資源的短缺和水環(huán)境的惡化,正促使人們反思我們的自然觀和發(fā)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