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簡介及基本操作 1
1.1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簡介 1
1.1.1 Pro/ENGINEER的產生和發(fā)展 1
1.1.2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新特點 1
1.1.3 Pro/ENGINEER的核心設計思想 2
1.2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中文版的用戶界面 6
1.2.1 啟動Pro/ENGINEER 7
1.2.2 設置工作目錄 8
1.2.3 模型樹簡介 8
1.2.4 新建圖形文件 9
1.2.5 打開圖形文件 10
1.2.6 存儲圖形文件及版本 10
1.2.7 保存文件的副本 11
1.2.8 從內存中刪除當前對象 12
1.2.9 刪除文件的舊版本和所有版本 12
1.2.10 關閉窗口 12
1.2.11 退出系統(tǒng) 12
1.3 用戶界面的定制 12
1.3.1 定制工具欄 12
1.3.2 在工具欄中添加或刪除圖形按鈕 13
1.3.3 設置導航選項卡 13
1.3.4 配置瀏覽器窗口 13
1.3.5 配置其他選項 14
1.4 視圖操作 15
1.4.1 重繪當前視圖 15
1.4.2 著色和增強的真實感 15
1.4.3 方向 15
1.4.4 可見性 15
1.4.5 顯示設置 15
1.4.6 模型顏色的設置 16
1.5 Pro/ENGINEER Wildfire中鼠標的用法 18
1.5.1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使用鼠標介紹 18
1.5.2 視圖的移動、縮放和旋轉 18
1.6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運行環(huán)境 18
1.7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簡體中文版的安裝 19
1.7.1 環(huán)境變量的設置 19
1.7.2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簡體中文版的安裝 20
1.8 系統(tǒng)配置文件的設置 25
1.8.1 Pro/ENGINEER啟動時讀取配置文件的方式 25
1.8.2 “config.pro”配置文件的選項 25
1.8.3 設置“config.pro”選項 25
1.8.4 設置“config.win”選項 26
1.9 Pro/ENGINEER Wildfire 5.0讀取其他軟件文件 27
1.9.1 Pro/ENGINEER讀取AutoCAD文件 27
1.9.2 Pro/ENGINEER讀取Unigraphics文件 27
1.10 Pro/ENGINEER和IGES、STEP、STL之間的轉換 27
1.11 Pro/ENGINEER的常用功能模塊 28
1.12 對象選擇 28
1.13 創(chuàng)建簡單的零件模型 30
總結與回顧 31
思考與練習題 31
第2章 參數化草繪繪制 32
2.1 草繪工作環(huán)境 32
2.1.1 進入草繪模式 32
2.1.2 設置草繪器的優(yōu)先選項 32
2.1.3 常用圖形工具按鈕 35
2.2 基本幾何圖元的繪制 36
2.2.1 繪制點和參照坐標系 36
2.2.2 繪制直線 37
2.2.3 繪制矩形 38
2.2.4 繪制圓弧 39
2.2.5 繪制圓 40
2.2.6 繪制圓角 41
2.2.7 繪制倒角 42
2.2.8 繪制文本 42
2.2.9 繪制樣條曲線 43
2.2.10 使用實體的邊和偏移實體的邊創(chuàng)建圖元 44
2.2.11 調色板 44
2.3 編輯幾何圖元 45
2.3.1 選取幾何圖元 45
2.3.2 修剪幾何圖元 46
2.3.3 幾何圖元的復制 47
2.3.4 幾何圖元的鏡像 48
2.3.5 幾何圖元的移動和調整大小 48
2.4 尺寸標注 49
2.4.1 標注線性尺寸 49
2.4.2 標注直徑尺寸 51
2.4.3 標注半徑尺寸 51
2.4.4 標注角度尺寸 52
2.4.5 標注樣條曲線尺寸 52
2.4.6 對稱標注 53
2.4.7 其他尺寸標注 53
2.5 圖元尺寸操作 54
2.5.1 尺寸修改 54
2.5.2 尺寸強化 55
2.5.3 尺寸的鎖定 56
2.5.4 尺寸的刪除 56
2.6 幾何約束 56
2.6.1 幾何約束類型 56
2.6.2 取消約束條件 59
2.6.3 解決過度約束 59
2.7 草繪器診斷工具 59
2.8 草繪繪制技巧 60
2.9 草繪創(chuàng)建實例 61
總結與回顧 64
思考與練習題 64
第3章 特征分類與基準特征 66
3.1 三維特征的分類 66
3.1.1 基準特征 66
3.1.2 基礎特征 67
3.1.3 工程特征 67
3.2 基準特征 68
3.2.1 設置基準特征的顯示狀態(tài) 68
3.2.2 修改基準特征的名稱 68
3.2.3 基準平面的創(chuàng)建 68
3.2.4 基準軸的創(chuàng)建 70
3.2.5 基準曲線的創(chuàng)建 72
3.2.6 基準點的創(chuàng)建 75
3.2.7 坐標系的創(chuàng)建 79
3.2.8 基準圖形的創(chuàng)建 80
3.3 創(chuàng)建和修改基準特征操作實例 81
3.3.1 在模型中創(chuàng)建基準點 81
3.3.2 在模型中創(chuàng)建基準軸 83
3.3.3 在模型中創(chuàng)建基準平面 85
3.3.4 在模型中創(chuàng)建基準圖形 86
3.3.5 基準特征的修改 87
3.4 零件建模的設置 87
3.4.1 模板的設置 87
3.4.2 單位設置 88
總結與回顧 88
思考與練習題 89
第4章 基礎特征的創(chuàng)建 90
4.1 拉伸特征 90
4.1.1 拉伸工具操作控制面板 90
4.1.2 拉伸特征類型 91
4.1.3 拉伸的深度設置 91
4.1.4 拉伸特征的應用 91
4.2 旋轉特征 92
4.2.1 旋轉工具操作控制面板 92
4.2.2 旋轉特征類型 93
4.2.3 旋轉角度的設置 93
4.2.4 旋轉特征的應用 93
4.3 掃描特征 94
4.3.1 掃描實體特征的基本操作 94
4.3.2 掃描特征的操作實例 95
4.4 混合特征 97
4.4.1 平行混合特征 98
4.4.2 旋轉混合特征 99
4.4.3 一般混合特征 101
4.5 混合特征操作實例 102
4.5.1 混合特征操作實例 102
4.5.2 起始點的應用實例(銑刀) 104
4.5.3 浴盆實體建模 107
4.6 特征的編輯與修改 108
4.6.1 修改特征屬性 108
4.6.2 修改特征父子關系 109
4.6.3 重定義特征 109
總結與回顧 111
思考與練習題 111
第5章 工程特征的創(chuàng)建 113
5.1 孔特征 113
5.1.1 孔特征創(chuàng)建步驟 114
5.1.2 孔特征操作實例 118
5.2 倒圓角特征 120
5.2.1 倒圓角工具簡介 120
5.2.2 倒圓角的操作實例 126
5.3 倒角特征 128
5.3.1 倒角工具簡介 128
5.3.2 倒角操作實例 129
5.4 抽殼特征 131
5.4.1 抽殼工具簡介 131
5.4.2 抽殼操作實例 131
5.5 筋特征 132
5.5.1 筋特征創(chuàng)建步驟 132
5.5.2 筋特征操作實例 133
5.6 拔模特征 135
5.6.1 拔模特征創(chuàng)建步驟 135
5.6.2 基本拔模特征創(chuàng)建 136
5.6.3 可變拔模特征創(chuàng)建 137
5.6.4 拔模特征操作實例 138
總結與回顧 141
思考與練習題 141
第6章 其他常用特征的創(chuàng)建 142
6.1 管道 142
6.2 剖面 144
6.3 凹槽 148
6.4 半徑圓頂 150
6.5 環(huán)形折彎 151
總結與回顧 154
思考與練習題 155
第7章 特征操作 156
7.1 特征復制 156
7.1.1 復制特征菜單命令 156
7.1.2 以新參照方式創(chuàng)建復制特征 158
7.1.3 以相同參考方式創(chuàng)建復制特征 160
7.1.4 以鏡像方式復制特征 160
7.1.5 以移動方式復制特征 161
7.2 陣列特征 164
7.2.1 特征陣列操控板 164
7.2.2 尺寸陣列 166
7.2.3 方向陣列 169
7.2.4 軸陣列 170
7.2.5 填充陣列 172
7.2.6 表陣列 174
7.2.7 參照陣列 177
7.3 鏡像 177
7.3.1 特征鏡像 177
7.3.2 鏡像操作實例 178
7.4 特征修改 179
7.4.1 特征編輯與編輯定義 179
7.4.2 編輯特征參照 182
7.4.3 改變模型尺寸比例 184
7.5 重排特征順序 184
7.6 插入特征 186
7.7 刪除特征 188
7.7.1 特征之間的父子關系 188
7.7.2 特征的刪除方法 189
7.8 特征組 191
7.9 模型的可見性控制 192
7.9.1 隱藏對象 192
7.9.2 隱含對象 194
7.10 特征再生失敗及處理 195
7.10.1 特征再生失敗的原因 195
7.10.2 特征失敗診斷及解決 196
總結與回顧 197
思考與練習題 197
第8章 高級掃描特征創(chuàng)建 200
8.1 可變截面掃描特征 200
8.1.1 可變截面掃描工具 200
8.1.2 trajpar參數和關系式的應用 203
8.1.3 創(chuàng)建可變截面掃描特征 205
8.1.4 創(chuàng)建恒定剖面掃描特征 210
8.2 螺旋掃描特征 211
8.2.1 創(chuàng)建螺旋掃描的方法 211
8.2.2 創(chuàng)建螺旋掃描特征 214
8.3 掃描混合特征 216
8.3.1 創(chuàng)建掃描混合特征的方法 216
8.3.2 創(chuàng)建掃描混合特征 218
總結與回顧 219
思考與練習題 220
第9章 基本曲面特征創(chuàng)建與編輯 223
9.1 基本曲面特征創(chuàng)建 223
9.1.1 拉伸曲面 223
9.1.2 旋轉曲面 224
9.1.3 掃描曲面 225
9.1.4 螺旋掃描曲面 227
9.1.5 混合曲面 229
9.1.6 掃描混合曲面 232
9.1.7 邊界混合曲面 233
9.1.8 可變剖面掃描曲面 234
9.2 曲面編輯 236
9.2.1 偏移曲面 236
9.2.2 移動曲面 237
9.2.3 修剪曲面 238
9.2.4 鏡像曲面 239
9.2.5 復制曲面 240
9.2.6 延伸曲面 240
9.2.7 合并曲面 241
9.3 曲面建模操作實例 241
9.3.1 洗發(fā)水瓶曲面造型 241
9.3.2 心形曲面造型 243
9.3.3 花瓶曲面造型 246
總結與回顧 249
思考與練習題 249
第10章 創(chuàng)建參數化模型 250
10.1 參數 250
10.1.1 參數概述 250
10.1.2 參數的設置 251
10.1.3 參數和模型尺寸的關聯 252
10.2 參數化建模操作實例 256
總結與回顧 262
思考與練習題 262
第11章 創(chuàng)建組件(裝配體) 264
11.1 Pro/E組件(裝配)基礎 264
11.1.1 進入組件(裝配)環(huán)境 264
11.1.2 元件裝配的基本步驟和流程 265
11.1.3 添加新元件 265
11.2 裝配約束 267
11.2.1 裝配約束類型 268
11.2.2 陣列 272
11.2.3 封裝元件 275
11.2.4 干涉檢查 275
11.3 裝配體操作實例 277
11.4 爆炸圖 282
11.4.1 自定義爆炸圖 282
11.4.2 爆炸圖的保存 284
總結與回顧 286
思考與練習題 287
第12章 二維工程圖 289
12.1 工程圖模塊簡介 289
12.1.1 圖紙格式的設置 289
12.1.2 工程圖模塊的工作環(huán)境 291
12.2 創(chuàng)建工程視圖 292
12.2.1 使用模板創(chuàng)建視圖 292
12.2.2 創(chuàng)建一般視圖 293
12.2.3 創(chuàng)建投影視圖 294
12.2.4 創(chuàng)建詳細視圖 295
12.2.5 創(chuàng)建輔助視圖 295
12.2.6 創(chuàng)建旋轉視圖 296
12.2.7 創(chuàng)建其他視圖 296
12.3 視圖調整 303
12.3.1 移動視圖 303
12.3.2 刪除和拭除 304
12.3.3 指定視圖比例 304
12.3.4 修改剖面線 305
12.4 標注尺寸 305
12.4.1 顯示及拭除尺寸 305
12.4.2 手動標注 306
12.4.3 公差標注 306
12.4.4 尺寸的調整 306
12.4.5 創(chuàng)建注釋文本(注解) 307
12.5 工程圖創(chuàng)建實例 307
總結與回顧 311
思考與練習題 311
第13章 實體造型綜合實例 313
13.1 減速器上箱體設計 313
13.1.1 減速器上箱體的創(chuàng)建過程 313
13.1.2 減速器上箱體的創(chuàng)建步驟 314
13.2 煙灰缸設計 326
13.2.1 煙灰缸模型的創(chuàng)建過程 326
13.2.2 煙灰缸模型的創(chuàng)建步驟 327
總結與回顧 331
思考與練習題 331
參考文獻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