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簡介 1
1.1 數據中心挑戰(zhàn) 2
1.1.1 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
1.1.2 服務器整合 3
1.1.3 虛擬化 4
1.1.4 電源和冷卻 5
1.1.5 布線 5
1.1.6 災難恢復 6
1.1.7 網絡虛擬化 7
1.1.8 桌面虛擬化 8
1.1.9 云計算 8
1.2 數據中心的演變 9
1.2.1 獨立服務器 9
1.2.2 向上擴展 10
1.2.3 向外擴展 10
1.2.4 向上擴展與向外擴展 10
1.2.5 機架優(yōu)化的服務器 11
1.2.6 刀片服務器 12
1.2.7 服務器蔓延 13
1.2.8 虛擬化 13
1.2.9 服務器部署現狀 14
1.3 統(tǒng)一計算系統(tǒng)(UCS) 15
第2章 服務器架構 19
2.1 處理器的演變 20
2.1.1 插槽 20
2.1.2 核心 21
2.1.3 線程 22
2.1.4 Intel超線程技術 23
2.1.5 前端總線 23
2.1.6 雙獨立總線(DIB) 24
2.1.7 專用高速互聯 25
2.1.8 Intel QuickPath互聯 26
2.2 內存子系統(tǒng) 28
2.2.1 SRAM 29
2.2.2 DRAM 29
2.2.3 SDRAM 29
2.2.4 DIMM 30
2.2.5 ECC和Chipkill 32
2.2.6 內存列 33
2.2.7 UDIMM和RDIMM 34
2.2.8 DDR2和DDR3 35
2.3 I/O子系統(tǒng) 36
PCI Express 36
2.4 Intel微架構 39
2.4.1 平臺架構 39
2.4.2 CPU架構 43
2.4.3 虛擬化支持 48
2.4.4 高級可靠性 51
2.4.5 高級加密標準 52
2.4.6 可信執(zhí)行技術 52
2.4.7 芯片設計 53
2.5 芯片組虛擬化支持 55
2.5.1 Intel直接I/O虛擬化技術(Intel VT-d for Direct I/O) 55
2.5.2 Intel連接虛擬化技術(Intel VT-c for Connectivity) 56
2.5.3 VMDirectPath 58
第3章 UCS實現技術 59
3.1 統(tǒng)一網絡 59
3.1.1 萬兆以太網 61
3.1.2 無損以太網 62
3.1.3 術語 62
3.1.4 基于優(yōu)先級的流量控制 62
3.1.5 DCBX:數據中心橋接交換 63
3.1.6 帶寬管理 64
3.1.7 以太網光纖通道(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 PCoE) 64
3.2 虛擬化 69
3.2.1 服務器虛擬化 69
3.2.2 SR-IOV 71
3.2.3 IEEE標準 71
3.2.4 端口擴展器和虛擬化 72
3.2.5 VNTag 74
3.2.6 矩陣擴展器 76
3.2.7 VN-Link 77
3.3 內存擴展 80
3.3.1 速度與容量 80
3.3.2 容量與成本 81
3.3.3 需要多少內存? 81
3.3.4 NUMA 84
3.3.5 UCS方法 84
3.3.6 UCS的優(yōu)勢 87
第4章 I/O適配器 88
4.1 免責聲明 89
4.2 Intel方法 89
4.3 Intel 82598萬兆以太網控制器(Oplin) 91
4.3.1 支持多核CPU 92
4.3.2 硬件輔助虛擬化 93
4.3.3 以太網存儲的高級功能 93
4.4 Intel 82599萬兆以太網控制器(Niantic) 94
4.4.1 改進的性能 95
4.4.2 硬件輔助的虛擬機 97
4.4.3 支持DCB(數據中心橋接) 98
4.4.4 以太網存儲 98
4.4.5 以太網光纖通道(FCoE) 98
4.4.6 時間同步——IEEE 1588 99
4.4.7 雙VLAN 99
4.4.8 安全性 99
4.5 Intel NetEffect iWARP控制器(NE020) 100
4.5.1 iWARP和RDMA 101
4.5.2 N2020架構 102
4.5.3 性能 103
4.5.4 小結 105
4.6 聚合網絡適配器(CNA) 106
4.7 Cisco Palo 107
4.8 Emulex 112
4.8.1 Emulex OneConnect OCm10102-FC 112
4.8.2 FCoE功能 114
4.8.3 以太網功能 114
4.8.4 功能架構 115
4.8.5 UCS中的部署 116
4.8.6 OneConnect UCNA的管理 117
4.8.7 OneConnect UCNA的優(yōu)點 117
4.9 QLogic 118
4.9.1 8000系列——第一代CNA 119
4.9.2 8100系列——第二代CNA 119
4.10 Broadcom 123
4.10.1 BCM57711雙端口10GbE控制器 124
4.10.2 高級集成 125
4.10.3 高性能的硬件卸載 125
4.10.4 虛擬化 127
4.10.5 Broadcom和UCS 130
第5章 UCS C系列刀片服務器 131
5.1 組件概述 131
5.1.1 UCS Manager 132
5.1.2 UCS 6100系列互聯矩陣 132
5.1.3 UCS 2100系列擴展模塊 133
5.1.4 UCS 5100系列刀片服務器機箱 133
5.1.5 UCS B系列刀片服務器 134
5.1.6 I/O適配器 136
5.1.7 整體組織結構 137
5.1.8 UCS C系列機架服務器 138
5.2 詳細描述 138
5.2.1 UCS 6100系列互聯矩陣 138
5.2.2 UCS 2104XP擴展模塊 143
5.2.3 UCS 5108刀片服務器機箱 148
5.2.4 雙路刀片架構 149
5.2.5 UCS B200雙路服務器 155
5.2.6 UCS B250內存擴展型服務器 156
5.2.7 四路刀片架構 157
5.2.8 UCS B440四路服務器 161
5.3 通信流描述 162
5.3.1 啟動順序 162
5.3.2 互聯矩陣和UCSM 163
5.2.3 擴展模塊 164
5.2.4 基板管理控制器 165
第6章 UCS C系列機架服務器 166
6.1 UCS C200 167
6.2 UCS C210 168
6.3 UCS C250 172
6.4 UCS C460 175
6.5 適配器 185
6.6 硬盤 186
6.7 管理 187
6.8 軟件 192
6.9 物理參數 192
6.9.1 C200 192
6.9.2 C210 193
6.9.3 C250 193
6.9.4 C460 193
6.9.5 重量 194
第7章 UCS Manager 195
7.1 UCSM總體架構 195
7.1.1 系統(tǒng)組件 195
7.1.2 UCSM是模型驅動的框架 199
7.2 管理信息模型 203
7.3 可用集成點 204
7.3.1 接口 204
7.3.2 UCS中的標準(直通)接口 205
7.3.3 UCS中的標準接口 207
7.3.4 UCS中的本地接口 208
7.4 工作原理 211
7.4.1 配置策略 211
7.4.2 操作策略 212
7.4.3 全局與本地策略 213
7.4.4 池 214
7.4.5 池的手動填充 217
7.4.6 池的自動填充 217
7.4.7 服務配置文件 219
7.4.8 服務配置文件模板 221
7.4.9 組織 221
7.4.10 分層池和策略解析 222
7.4.11 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 223
7.4.12 區(qū)域設置 224
7.4.13 用戶和身份驗證 224
7.5 UCSM和VMware的vCenter集成 225
7.5.1 集成架構 225
7.5.2 虛擬化支持 225
7.5.3 管理平面集成 226
7.5.4 端口配置文件 226
7.5.5 vNIC模板 227
7.5.6 動態(tài)VIF的運行時策略解析 227
7.5.7 UCS Manager和GUI中的VM 228
7.6 使用UCSM進行基本系統(tǒng)管理 229
7.6.1 硬件管理 229
7.6.2 機箱發(fā)現過程的示例 229
7.6.3 硬件停止使用 230
7.6.4 固件管理 231
7.6.5 固件下載格式 231
7.6.6 固件生命周期 232
7.6.7 管理固件包策略 235
7.6.8 主機固件包策略 235
7.6.9 無狀態(tài)計算部署模型 236
7.6.10 基礎計算部署模型 237
7.6.11 系統(tǒng)設置—初始設置 237
7.6.12 默認計算部署模型 237
7.6.13 無狀態(tài)計算部署模型 238
7.6.14 無狀態(tài)服務配置文件要求 242
7.6.15 系統(tǒng)日志 248
7.6.16 故障和事件 248
7.6.17 審計日志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