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生活的年代,是北宋王朝的全盛年代,也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危機四伏的年代。在他們生活的一百零四年(1009—1112)里,宋王朝為鞏固自身統(tǒng)治,進行過兩次大的改革。一是慶歷新政,僅推行了一年多就失敗了;二是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推行了十多年,圍繞熙寧變法的斗爭幾乎長達半個世紀,帶來的不是宋王朝統(tǒng)治的鞏固,而是北宋的滅亡。蘇洵“親見”了首次變革的失敗,他言慶歷新政及其失敗說:“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蘇軾兄弟則直接卷入了圍繞熙寧變法所進行的斗爭。三蘇父子都想“致君堯舜”,但他們歷仕的五個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總體上說,真可謂“一蟹不如一蟹”,最后竟“致”出了宋徽宗這樣的昏君、亡國之君,在蘇轍死后十五年北宋就滅亡了。而“經綸不究于生前,議論常公于身后”,這三位“一時之杰”,終成為“百世之師”。本書乃作者在1996年臺灣出版的《三蘇傳》的基礎上修改增補而成,增補內容如《老泉非蘇洵之號》、《三蘇世系和姻親述略》、《三蘇年譜簡編》等。共分60章,形式頗似章回體;內容上,則宏括三蘇的生平事跡,考證三蘇的詩文本事,述評三蘇的詩文成就,三位一體,有機交融,組成《三蘇傳》的文脈。正文之后有10個附錄,對正文進行文獻性質的補充和考證,如《三蘇年譜》《三蘇著述》。